衝着菲律賓爲哪般? 中方又有44艘艦船包圍中業島
今年二月份中國才以22艘艦船逼近菲律賓仙賓礁(Sabina Shoal),近日又有44艘中國船艦逼近有南海主權爭議的菲律賓中業島(Thitu island)一帶。中菲關係是否生變?有學者告訴自由亞洲電臺,中方在進行"回防",以免美日菲協作,使中國失去南海戰場空間和市場優勢。
中菲兩國在南海角力一波接一波。菲律賓媒體披露菲律賓軍方在2、3月間拍攝的仁愛礁和仙賓礁等島嶼照片,發現26艘中國船駛向仙賓礁周邊和潟湖活動。外界解讀仙賓礁形同遭中方控制,意圖阻礙甚至監視菲律賓和美軍在南海的活動範圍。
此外,路透社報導,菲律賓海岸防衛隊表示,3月4日在南海“中業島”海域,目擊42艘船隻,載着疑似中國海上民兵,另有1艘中國海軍艦艇與1艘中國海警船,在周圍海域“緩漫遊蕩”。民兵船在海軍以及海警的護衛下,進入並停泊在中業島12海里之內,對中業島形成包圍的態勢。
中方在南海接連挑事 引發菲國警覺
菲律賓海岸警衛隊發表聲明稱,中國船隻“未經授權繼續存在顯然不符合無害通過權,公然侵犯菲律賓的領土完整”。有分析指,中國派海警船和海軍艦艇“護駕”民船,挑釁意味濃。
此外,菲律賓船隻上月至少兩次試圖補給在南海上的基地,卻遭遇中國海警船以激光照射、亮出主炮等方式威嚇,意圖阻止。
3月4日有44艘中國船艦包圍的“中業島”,是菲律賓在南海具戰略前哨的基地,有逾400人居住,包含軍事與行政人員。而包括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菲律賓及越南等,都宣稱對其擁有主權。
臺灣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宗鼎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指出,二十大之後,中共總的外交路線走的是冷戰時期的“和平共處”,對以往“戰狼外交”路線似有收斂,但在軍事方面,相較不受“和平共處”政治原則的影響。
黃宗鼎說:“南海上也涉及今年對南海行爲準則談判,是重要關鍵年,外交上不致有太針鋒相對情況。至於在軍事、海警、民兵船的方面,維持舊有透過灰色地帶壓力,給周邊南海國家施壓。”
中方因應美菲加強軍事合作進行“回防”
黃宗鼎分析,中國企圖控制仙賓礁,與中國在南沙羣島佔據的三個軍事基地,即美濟礁、渚碧礁、永暑礁類似。美濟礁相對最靠近巴拉望島。早先中國在美濟礁強化軍事作爲之後,主要是海警船靠泊港,在當地有駐船。去年有疑似從美濟礁出入的海警船或海上民兵、漁船,前往牛軛礁活動。而牛軛礁事件,它的發生位置是往菲律賓方向更遠一點,面向美濟礁的西方,但中國對仙賓礁的動作,在美濟礁的東南方,更靠近巴拉望島。
黃宗鼎指出,去年菲律賓駐美大使羅曼德斯說,臺海危機的上升趨勢對菲律賓有影響,使菲國考慮強化和美方的合作關係,增加提供給美國作基地使用的數量。日前美防長訪菲之後,把可以讓美軍使用的基地數量又增加五個。這五個當中值得關注的是在巴拉望島西側、靠南海那一側,有個ULUGAN海灣,其中的牡蠣灣,是菲律賓兩艘重要海巡艦的母港,那是早先美國捐給菲律賓的海巡艦。
黃宗鼎說:“中國趨近巴拉望島的活動,主要是對美菲防衛合作關係提升的反制作爲。這兩年中方已透過解放軍的八一五電偵船靠近巴拉望島附近、蘇祿海附近活動。這動作在既有監測基礎上再有所強化。美軍船艦進出南海路徑都會通過巴拉望島南北端兩個咽喉點。解放軍在美濟礁這一據點成熟的情況下,進一步監聽仙賓礁,更在靠近巴望島一帶出沒活動,並不意外。”
學者:中方擔心美日菲協作 失去戰場空間
國策研究院資深顧問陳文甲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也分析,中國有朝鮮、俄羅斯撐腰,加大力度在東海、臺海、南海擴張勢力。中方在南海的活動,應是意識到上月美國防長跟菲律賓簽訂四個協作軍港基地。如果中方不遏止,會衝擊它在南海的戰場空間和市場空間經營,因此作出“回防”動作。
陳文甲說:“如果它(中國)要解決臺海問題,它必須防着美國、日本跟菲律賓的協作。美國和日本有美日安保條約,美國和菲律賓有美菲共同防禦條約。如果美、日、菲三國軍事同盟更加緊密,就會壓縮中國在菲律賓跟南海的戰場空間的經營,甚至會影響它的一帶一路市場空間的經營。因此它必須和美國在南海加強軍事對抗。”
陳文甲認爲,北京現在對東盟國家的手段和對臺灣一樣,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經濟攏絡和軍事威懾,交互使用。“它認爲對東協如果不硬起來,東協可能在安全上跟美國靠攏,因此必須用軍事手段作嚇阻。”
隨着南海緊張局勢升溫,美國政府在2月28日至3月2日,邀集菲律賓、印尼、越南和臺灣的海關、海岸巡防和法務官員,在馬尼拉舉辦工作坊,討論強化執行國際海上制裁的區域合作。菲國海巡官員曾在上月透露,未來處理菲中南海衝突將改弦易轍,將中方所有“霸凌行爲”公諸於世。
記者:夏小華 責編:陳美華 許書婷 梒青 網編: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