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提升數據監管力度 國際審計機構成目標
中國政府近期提升針對數據安全的監管力度,不但國內企業面臨整頓,多家國際審計機構也成爲目標。有學者指出,當局此舉導致中方企業陷入了既要滿足業務和審計需求,又要迎合政府的兩難境地。
近日,由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委託管理的非營利公共信息服務機構360info發表一篇文章,探討當前中國政府有關數據安全的監管政策爲企業生存帶來的挑戰。
文章作者、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國際事務系博士後杜綺文指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早在2013年就任國家主席後不久即表示,“誰掌握了大數據技術,誰就掌握了發展的資源和主動權。”此後,中國政府加強了對企業數據訪問權限的控制,並將目標瞄準了國際金融和商業的全球支柱之一——全球最大的審計和諮詢公司。
今年5月,當局要求國企和國內上市公司加強對審計工作的安全審查,劍指控制着中國企業大部分審計工作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德勤、安永、畢馬威和普華永道。2021年的統計顯示,在中國98家央企中,24家與上述“四大”會計事務所有審計業務。北京擔憂這些全球審計和諮詢公司有權獲取大量中國數據。
多家媒體在今年2月披露,中國政府敦促國企逐漸停用“四大”的服務,並在合約到期後轉向聘請中國審計機構,以此保障數據安全。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還指示國內公司要每八年輪換一次審計師。
文章指出,中國政府將數據安全作爲政策重心的原因與對外科技競爭相關。當局希望本國企業在數據處理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方面解決發展瓶頸,以獲取跨越式發展和超越西方技術強國的機會。相繼出臺的2017年《網絡安全法》、2021年《數據安全法》和2021年《個人信息保護法》,目前已構成中國數據治理的框架。
文章作者認爲,中國政府對數據安全的擔憂出於兩個方面。首先,審計師可以全面瞭解客戶的業務信息和財務狀況,其中涉及公司戰略、國家支持政策、高管個人信息等商業機密,這些內容被北京視爲戰略性敏感信息。而出於產業保護和技術競爭力的原因,中國政府也不希望外界獲取國內從事先進技術研發的企業數據。
其次,中國政府還擔心外國審計師或會計事務所受其母公司所在地的法律制約,可能導致中方企業利益受損。例如,美國執法機構可能會要求這些審計師提交某些中國企業數據。美國在2020年通過的《外國公司控股責任法》,則加劇了中國在這方面的擔憂。該法授權美國監管機構審覈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審計底稿,這也被外界視爲導致七家中國國企從美國退市的原因之一。
文章指出,此舉凸顯中國共產黨將數據安全置於企業海外投資之上。
雖然“四大”會計事務所一直強調其審計和諮詢業務獨立於美國母公司運營,但一旦出現僵局,審計人員幾乎沒有迴旋餘地,只能將衝突留給兩國政府和監管機構來解決。而隨着近年來北京一再收緊數據安全管控,在華開展業務並受到中國法律管轄的“四大”會計所只能採取額外措施,以遵守中方有關數據保護、本土化和跨境傳輸的規則。這包括建立全新的系統來服務中國市場、在華辦事處與其他所在國辦事處要分別在獨立的服務器上運行,且其他辦事處無權訪問中國的客戶數據等等。
顯然,將中國業務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業務脫鉤,可能是這些跨國公司協調與中方數據監管政策相沖突的一種手段,但這也意味着國際企業的在華運營成本大大增加。
文章認爲,在全球網絡、專業知識和獨立性方面佔據領先地位的上述“四大”審計機構逐漸退出中國市場,並不意味着中國本土的審計事務所就會從中獲利,特別是在複雜的金融服務領域。
記者:經緯 責編:何平 網編: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