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界关注“林书豪热”

近日,美国全国职业篮球联赛NBA的亚裔运动员林书豪表现出色,引发球迷关注。有中国体育界人士认为,在中国现行体育培养机制下,很难产生类似林书豪的球星。

0:00 / 0:00

美国全国职业篮球联赛运动员林书豪最近一周的出色表现,被媒体形容为具有灰姑娘般的传奇成功色彩。虽然早前他曾先后遭NBA金州勇士队和休斯顿火箭队裁退,但去年底才加入纽约尼克斯队的林书豪,近期比赛连场发挥后卫助攻、远投和突破上篮等全面技术,高居本队大比例得分。

林书豪祖籍由中国福建移居台湾彰化,父母早在七十年代移民美国。他1988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曾在哈佛大学主修经济,是首位进入美国全国职业篮球联赛NBA的美籍华裔球员。目前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地,华裔职业篮球明星林书豪的球技已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官方《人民日报》的体育部记者旺大昭认为,中国舆论对林书豪球技的热议和关注,可与另一位中国成功的球星姚明相比。但在“林书豪热”的背后,中国媒体显然忽视了美中两国在篮球运动上的文化差异:

“中美在篮球文化上有巨大的文化差异,这里有一点不知是情结还是误区,好像觉得NBA那样的环境里边很难容下一个华人运动员把球打得非常好,尤其是作为一个后卫队员。中国人还是把篮球当作一项竞技运动,所以挑选一些大个子。美国,就我了解是把篮球作为一种文化,这一点在中国媒体炒作的时候并没有给以更多的关注。像林书豪这样的球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从小在美国的文化下成长,这样文化上的隔膜是很难被打破的。”

美国《时代周刊》日前的报道也认为,观众对林书豪的关注,可能与他具有亚裔背景的独特形象有关。像林书豪这样1米91身高,主打后卫的球星,如果在中国大陆的现行体育体制中,恐怕很难成功。

北京体育大学的袁旦教授表示,以姚明、林书豪等球员在NBA中的表现,亚裔选手无疑具有体能方面的优秀素质。但中国体育界所追求的为国“争光”目的,与美国体育的职业竞技相比,林书豪式的成功恐怕无法在中国出现:

“NBA和CBA在全球化市场上姚明也好、林书豪也好,中国CBA在要素市场上打了败仗,在观众市场上根本就没法比,是另外一个体制问题。虽然篮球是项竞技表演,观众市场是最重要的。姚明出去到现在回来已经不能打球了,他们没有把他搞成表演业,而搞成‘争光’业,不把观众放在第一位,为观众服务第一位。中国的职业篮球、职业足球都是为‘争光’的,不是为观众服务的,它为政府服务的,是为政府政绩服务的,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人民日报》体育记者旺大昭也指出,过度注重球员身高条件的筛选,而忽视他们对运动本身兴趣的培养方式,反映出中国当前在体育培养机制方面的缺陷:

“的确,现在对中国的体育部门尤其是篮球界带来很大的冲击,但是从观念上来改变、来认识这个问题还有待于中国经济、社会甚至于文化的发展才能看清楚林书豪今天的成就是怎么一个事。比如在中国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就要决定是不是能够打篮球,这种模式、这种方法永远不可能培养出像林书豪这样很天才的运动员。他们只是一种很机械地去培养,所以这也是中国篮球比赛观赏性上远不如NBA的一个原因。”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日前透露,与身价数千万美元的超级球星相比,林书豪目前的年薪只有76万美元。但无可争议是,本届联赛伊始还默默无闻的林书豪,显然已成为NBA各队竞聘追逐的一个目标。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何平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