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萬學生高考創四十年記錄 全社會爲考生提供服務
近一千三百萬中國考生週三參加高考,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各門戶網站都發出有關高考的最新消息。學生家長希望子女旗開得勝,警察也爲考生排憂解難,大開綠燈。不過,有學者認爲,中國式教育和高考制度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
本週三上午(7日),每年一度的高考拉開帷幕。在首都北京市海淀區有14000餘名考生報考,考生數量約佔全市的四分之一,居全市之首。海淀區共設24個考點,482個正式考場。據警方介紹,每輛試卷押運車上都提前安裝了智能試卷追蹤系統,從試卷進入車輛、起運、送達考點,全程都會實時回傳考試中心。
北京獨立學者吳強當天接受本臺採訪時表示,今年是中國“文革”後,恢復高考制度四十多年以來,參加高考人數最多的一次。他說,對學生家長而言,這是在本科畢業生就業形勢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
他說:“青年人現在上大學,四年以後是否會面臨同樣的就業困境?尤其對家長們來講,面臨着中產階級再生產的斷裂,就像今年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新聞,父母一輩作爲農民工,辛辛苦苦送孩子上大學,結果畢業的孩子重操父親的職業,做城市農民工的職業,比如送外賣。”
警察鐵騎護送走錯考場的考生
據報道,6月7日,一位走錯考場的考生由北京交警警車和鐵騎交替接力護送,成功送進考場。在河南洛陽,一位考生髮現自己走錯了考場,洛陽警方鐵騎大隊出動兩輛摩托車,十幾分鍾就將考生送到。在安徽合肥和宣城,有考生遺失準考證,合肥警方開闢“綠色通道”,僅用十幾分鍾便爲其製作了臨時身份證。
另一方面,在陝西西安市二十六中考點門口,家長們自發組團穿上旗袍,爲考生討個旗開得勝的好彩頭。
吳強認爲,事實上,中國高考所體現的新興中產階級和再生產和國家菁英再生產之間出現了極大的矛盾和衝突,已經以教育培訓、房地產等行業沒落和白紙革命等體現和爆發。
有學者認爲,中國的教育制度存在着衆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高考制度。高考過於注重分數而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很多學生爲了追求好成績而放棄其他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機會。這導致他們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進入大學或職場後難以勝任各種任務。
大學部分科目爲做學問設計脫離現實
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UTS)副教授馮崇義認爲,中國多數民衆,尤其是農民,一般認爲高考是唯一改變命運的方式,因此投入巨大,但是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前景黯淡。他對本臺說:“幾年讀書回來,反而沒有優勢,而且現在很多專業也不配套,特別是一些所謂的985院校還是以做學問的課程設計,所以它對社會的需求還不適應,根本找不到相應的就業崗位。”
馮崇義說,在中國,如果學生考不上大學,可能會被納入所謂的低端人口,相比之下,考上大學至少還有上進的機會。
貴州大學退休教師王先生認爲,由於各地區對高校招生計劃有限制性規定,導致優秀的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無法獲得足夠數量的名校錄取名額。同時,在富裕家庭中普遍存在“花錢買分”的現象,使得那些沒有經濟條件購買輔導班、請私人教師等服務的孩子失去公平競爭機會。他說:“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讀萬卷書”被視爲成功之路。這種觀念在現代教育中得到了延續,導致學生們只關注考試內容而不是知識本身。他們的學習方式變成了死記硬背和應付考試,缺少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王先生說,中國教育制度是科舉制度的延續,這與今天時代的需要格格不入。政府應該進行改革以適應時代發展需求,並且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創新精神。
記者:古亭 責編:陳美華、許書婷、嘉遠 網編: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