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满分作文你能看懂吗?知识与思想之争


2020.08.05 16:58 ET
hj0805e.jpg 题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首段(网易)

近期,一篇浙江高考考生的满分作文因各种引经据典和包含大量冷僻字词,而引发中国国内民众的热议,再次把中国式教育是否是“有知识没思想”的话题带入公众视野。

“海德格尔”、“嚆矢”、“卡尔维诺”、“振翮”...... 这篇题为《生活在树上》的2020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仅仅在第一段,就用了多个冷门名人名言与生僻词语。除此之外,“肯綮”、“祓魅”、“婞直”、“孜孜矻矻” 、“达达主义”、“麦金太尔”、“维特根斯坦 ”等不太常见的词句、典故和名字也贯穿整篇文章。

据刊登该文的《教学月刊》公众号介绍,当时高考阅卷时,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这篇作文39分,第二、第三名阅卷人却给了55分的高分。最后,作文审查组决定把文章打成满分。

 

 

满分作文难懂 评论两极

这篇“天书”随后迅速在网络上激起不小波澜。有人认为《生活在树上》一文展现了考生的积累,具有“深度的思辨”,是一种“个性化表达”;不过更多人形容文章矫揉造作、晦涩难懂。

其中,不愿透露全名的中国独立媒体人刘先生就向记者戏称,文章“看得他脑壳疼”。

“信息量非常少,主体是靠故作艰深的车轱辘话凑字数,而且大部分内容是单纯的罗列,没有论证,也谈不上逻辑。换个说法就是无病呻吟,为炫技而炫技。典型的书读得多而想得太少。”

刘先生还就社会对文章评价两极化的现象表示:“赞同的大部分是中国国内常见的‘知道’分子和做题家,有知识没思想的那种。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好文章,因为“知识点”够多。批评的一种是真看不懂,另一种是真有文字功底,看穿了这种堆砌废话的小把戏。”

蝴蝶效应?或有学生模仿?

有鉴于公众对事件的讨论似乎过于激烈,《教学月刊》微信公众号目前已将文章删除。澎湃网的报道引述《教学月刊》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浙江省高考招生工作仍在进行中,现在发布文章可能不是很合适。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教授称赞《生活在树上》“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但同时也提到,文字表达如此学术化,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不建议其他学生“模仿这其中的晦涩”。

《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则发文炮轰“浙江这篇高考满分作文侮辱了语文”,质问“这样不说人话的文章拿满分,传递了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论和价值观?”

旅美作家凌沧洲接受本台采访时形容,事件颇有“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意思。

“糊涂老师‘乱判’作文的话,学生写了言之无物的东西,老师给他一百分毫不奇怪。这就是对教育的一种嘲笑。”

凌沧洲还补充说,中国社会和官场恰恰需要一种空洞无物的氛围。

“比如说一个当官的上台讲话,全是政治套话,因为他不能讲自己想讲的东西,但同时又不得不装作很有学问,装作很虔诚。”

中国“应试”教育不教思考?

近年来,有关中国“应试”教育“把所有鸡蛋全放在高考这一个篮子里”,要求学生背知识点、押题、拿高分,造成中国高校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墨守成规的讨论不断。一些人认为,中国大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较为功利,学生自身的培养多遭忽视。

刘先生向记者透露,一位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人员曾评价中国的教育是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设计的、用于快速量产技术工人的体系,根本没想过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记者:韩洁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