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省正在召开的两会上一个热议话题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严重性别比例失衡、极缺男教师。有代表担忧,这种状况会导致男孩不像男子汉,甚至会影响到民族的未来。但也有学者指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中小学教师队伍都是女性多,男性少,不值得大惊小怪。
中国官媒新华网日前报道,在山东省人大政协两会上,有代表提出,本省中小学教师队伍缺乏男教师的所谓“阴盛阳衰”现象,会让教出来的男孩不像男子汉,长期下去会影响到民族的未来。山东省人大代表、德州五中校长杨玉华表示,他们学校有教师370人,男老师只有60-70人,而这些人数甚少的男老师,绝大多数年龄还都在40岁以上。去年德州五中新进8名教师,但无一男性。
报道说,中小学老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并非个别学校独有。山东省潍坊市的一所农村小学,全校24个教职工,仅有校长一人是男性。另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118名老师中仅有15名男老师。人大代表杨玉华表示,这种现状的“直接的影响就是,一些课程没法开展。”例如,德州五中准备开足球课,但目前缺乏能胜任的体育老师。部分原因是教师招录条件过于苛刻。比如有些城区规定,中小学校招录教师,必须是985、211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如果不是这两类大学,就必须是研究生学历,把不少男教师拒之门外。杨玉华认为,男教师的稀缺还与教师收入水平相关。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工资一般在每月三、四千元,有些地方只有两千多元,对男性没有吸引力。
旅美中国学者谢选骏就此表示,中小学的确需要增加男性教师的人数,但扭转中国大陆目前中小学教师性别严重失衡状况很难做到:
“因为教师工资比较安稳,所以比较适合女性,但是所有男性都退出教育领域,那显然对社会也不是太健康的。中国教育的确存在女性化问题,而缺少男教师,男孩就学不到阳刚之气。但改变中小学男教师奇缺问题是很难的,因为这需要为他们提供较高的工资,而这又违反了两性同酬的原则。”
人大代表杨玉华认为,从长期看,男教师的缺乏,会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趋于阴柔化,“越来越多的男孩,体质和气质都不像男子汉。”他还指出,虽然男孩女性化并不完全是学校造成的,但肯定与学校男教师的缺乏有关。
旅美中国学者刘青则认为,中国媒体和学界对这个问题似乎太夸张了。教师队伍中女性多、甚至占绝大多数,并不是太令人惊讶的问题,这种现象对学生的效果也被夸大了。其实,中国社会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其他重要问题更多:
“我觉得这个问题被过度解读,有点没事找事的样子。教育工作是比较稳定的、不需要体力的工作,很多女性也喜欢做这份工作。全世界都是中小学女教师多于男教师,这并不一定就会影响男学生的所谓阳刚之气。我觉得中国学要解决的严重问题,比这更重要的多的是。”
其实,“男性教师稀缺”问题不仅限于山东省。中国江苏网1月26日报道,该省基础教育面临着很严重的教师性别严重失衡问题。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在省政协以讨论会上表示,在基础教育阶段中,越来越多的女性教师甚至影响孩子成长需要的阳刚之气。在南京市,基础教育男女教师的比例已超过1:3,男性教师的比例只有30%。在南京,小学男性教师占教师人数的8-9%,初中占17%,高中占50%。
此外,中国媒体和教育机构对“男性教师稀缺”这个问题的报道和讨论多年前就开始了。早在2005年,中国官方新华网就报道过,中国大陆多省市教师队伍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衡。贵阳、广州、沈阳、北京等地不少中小学校校长和老师对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甚为忧心。不少教育界人士、研究机构的专家认为,中国大多数城市的中小学校,教师性别失衡问题日渐凸显,已从多方面影响到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报道也指出,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目前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吸引男性从事中小学教育。德国不仅把教师列为公务员,年薪也提高到4万欧元左右。美国一些州的教师收入在全美排前5位。另外,一些国家还让男教师发挥榜样作用,以吸引更多的男性投身教育工作。
(记者:希望;责编: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