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行文化:爲何娘子漢受追捧?
2019.10.25 19:25 ET
中國社科院旗下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中心的官方微博,近來轉發一篇文章,批判中國的“娘子漢”男偶像流行文化,而且透露說,這種文化在日本首先興起,與美國中情局(CIA)背後的陰謀操控有關。這是不是扯得有點太遠?中國流行文化中血性男人的缺少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自由亞洲電臺記者鄭崇生爲此邀請了華盛頓的全球檯灣研究中心企劃助理劉敏,以及2018年曾發起反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從不是我的主席”(never my president)運動的創辦人之一、美國喬治亞大學博士生古懿,展開兩岸年輕人的交流。
問:中國的“花美男”、“娘系小鮮肉”流行文化從哪來?受日本、韓國或西方影響嗎?爲何受歡迎?
古懿:這不是一個新的東西。中國傳統上在京劇當中,就有旦角這樣的角色,是由男性演員扮演女性,而且,有一些名演員是受追捧的,比如梅蘭芳。人們覺得這是很高雅的藝術,並不覺得他們是“男性女性化”。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所謂的“男性女性化”並不是一個新的課題。
當然,經過這麼多年的革命話語薰陶後,不但男子、就連女子也要敢於持槍作戰,要做女中豪傑。所以,現在商業社會當中無論是中國傳統文化復興、或是來自日、韓或西方文化洗禮,人們突然對男性不是傳統上非常具侵略性,或暴力勇武的形象時,人們就不太適應了,但這其實不是新東西。
劉敏:我完全贊同古懿講的,這不是新東西,就像主持人也提到,日本、韓國,也有類似流行文化。臺灣過去的F4,也是跟着日本的“美男子文化”流行而來,而像西方國家如英國、美國,在歌唱表演上,也有許多男子團體,是偏向“花美男”系列這一塊。
重點還是這對了中國觀衆的口味。如果對了觀衆的口味,他們有興趣,(製作單位)就會多去製播這類節目。這應該要說,觀衆喜歡看什麼、他們就會去製播什麼,我並不覺得是誰在影響誰,而是影視產業就是市場導向,要符合觀衆口味。
問:相較於“戰狼式”秀大肌肉型的愛國主義,中國“娘子漢”有害民族自尊心嗎?有何不可?
古懿:我想與日本的近代史做個比較。在昭和時期是軍國主義時期,男性尚武、剛健,男性的侵略性及霸氣,其實非常符合作爲東方父權社會下,對男性的定義。而在東方社會、特別是儒家文化裏,有一個“家國同構”的結構,因此,這種父權社會下,對男性性特徵的張揚,其實在東方專制主義下,構成對內的軍國主義和對外的侵略性。所以,在“二戰”以後,平成男兒“宅男”的出現,其實是一定程度上拋棄軍國主義、迴歸正常化的表現。從日本的例子來分析,中國這種戰狼式的文化,其實背後是一種軍國主義。
劉敏:回到古懿剛剛說的,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呈現了一個社會包容性的不足,它沒辦法包容這個社會上,和自己不太一樣的人。我們以日本、韓國及臺灣的例子來看,臺灣過去流行F4文化時,我不認爲其他國家在看你這個國家,會覺得臺灣的男生都是一樣的。因爲,外界會認知到,任何國家都應該是有多樣性的,不論種族或性傾向都是。所以,我不認爲這會傷害國家自尊心,而中國會有這樣的想法,是本身這個社會的包容性不夠。
問:流行文化上綱上線、甚至牽扯上的境外勢力的陰謀,所謂何來?
古懿:中國官方之所以對這樣的“花樣美男”過敏,主要是因爲男性“陰柔化”,對官方崇尚的民族主義是一種腐蝕,而民族主義或說大中華種族主義,你稱它是法西斯主義也好,不論你怎麼稱呼,這是中國意識形態的基礎。
中國恐懼官方的意識形態受腐蝕,必須把這樣的文化劃分爲與自己國家爲敵的一種“非我”歸類,事實上,政權把人民或是文化與思想分爲“我”和“非我”,煽動我對非我的恐懼和敵意,這是一種很經典的“民粹政治”,中國共產黨政權更是一直都這麼做。如果沒有“亡我之心不死”的境外敵對勢力,那“我”就真的要亡了。
劉敏:很重要的是,看中國發布事情,不能只單純看事件本身,要放到整個時空框架下看。我們要問,中國境內發生什麼事情?我的解讀是,中國是要穩定內部局勢,爲什麼需要穩定內部?我認爲可能是因爲現在香港的問題。
就像古懿剛剛提到,必須要劃分出“我”與“非我”,來藉機告訴人民,是其他國家都想要侵略中國,現在這麼無限上綱,很單純就是要穩定國內情勢。
問:除了“娘子漢”流行文化,NBA也因爲香港,成爲官方發動抵制但未成的美式運動文化“入侵”,外國文化對中國年輕人的影響力,真能藉由國家力量根除?中國自己的軟實力又有多少影響力?
古懿:其實您剛提到NBA現象,的確說明中國在根除外國文化的影響,其實有些無力。從更早的像是(反對)聖誕節、還有好萊塢,而我還要說的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在中國,其實一個人可以同時既是戰狼、也是花樣美男。
舉一個例子,美國當年意外轟炸了中國駐南斯拉夫的大使館,當時很多中國大學生上午上街反美,下午去申請美國留學簽證。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中國海外愛國留學生,對香港學生暴力霸凌,但這不能排除他們平時還是比較喜歡看NBA與好萊塢的片子。
劉敏:當中國開放學生與年輕人出國時,年輕人去了其他國家,吸收與接觸其他知識,思想就一定會受到一些改變。中國要怎麼控制這些在國外的學子?其實是非常難的,很難像在國內控制他們接收的資訊。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環境,中國不可能控制他們吸收與接觸其它資訊,除非你就是要完全不讓他們出來,才能完全根除外國勢力的介入。
(記者:鄭崇生 責編:申鏵 網編: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