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课中恢复古诗文事关中华文化传承

0:00 / 0:00

前中国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最近表示,中国“现在的语文课,至少有一半以上是不应该学的内容”,并建议语文课恢复汉语古诗文内容。

王旭明是不久前在“岭南大讲坛”演讲时提出上述建议的。王旭明还说,“现在的语文课,至少有 一半,甚至是一半多是不应该学的内容。”

其实,在语文教育中重视对古诗文的讲授已成为官方的方针。去年9月,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北师大考察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看来,被去掉的古诗文再进语文教科书绝不会有任何问题了。

曾在研究生阶段攻读先秦文学的旅美中国学者谢选骏表示,从宏观角度看,讲授、普及中国古诗文是一件很有必要的工作:

“(普及古诗文工作是)中华民族恢复民族自尊的一个必要步骤。”

美国克莱姆森大学中国中心主任胡晓波表示,汉语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有两千多年不间断的文明史,古文在这个文明史中起到很大作用…… 这是一份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诗文的编选是高难度工作。1400多年前问世的《昭明文选》是一部有名的古诗文选集,中国由此派生出一个大学问: “选学”。中国人还知道《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 这些都是不错的诗文选本。中国人历来讲究古诗文编选,从来不把这看成是谁都可以作的事情。那么当代的语文教材应该怎么编?古诗文在语文教材中应占多大比例?胡晓波表示,这件事要由专家说了算,也要参考广大语文老师的意见:

“这要由教育部下面的专家、中小学语文教师-- 可能也包括大学的教授和研究人员-- 来共同商量…… 要尽量少政治化。”

谢选骏也认为不宜在语文教材里掺入太多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很难教,因为它跟现实是脱离的。”

一如许多其他教育工作者,王旭明在岭南大讲坛演讲时批评了中国的教育方法,认为这个方法“存在太呆板、太刻板、太僵化的问题…… 批判性思维不够。”谢选骏指出,中国和西方教育方法的差别与各自的语言文字特点有关,因而不同的教育方法只能相互借鉴,而不能彼此取代:

“西方语言比中国语言更有思辨性…… 在中国语言和文字的特定条件下,人们善于背诵,而不是讨论。”

(记者: 杨家岱; 责编: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