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謝選駿鄺治中認爲繁體字是中國傳統文化較爲忠實的載體


2015.03.04 15:31 ET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fengxiaogang.jpg 資料圖片:馮小剛。(百度百科)


中國導演馮小剛在4號上午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接受本臺記者採訪的兩位學者都認爲,繁體字是中國傳統文化較爲忠實的載體。

馮小剛導演爲他恢復部分繁體字的主張舉了“親愛”一詞爲例。這是個很好的例子。簡化後的“親”字去掉了繁體的右偏旁“見”;“愛”字去掉了“寶蓋”下的“心”,遂使兩個字的會意功能大爲減低。馮導演表示,他和演員張國立都認爲,應該選擇50個或更多有含義的繁體字,增加到小學課本里。馮導演沒有說明用什麼體例把繁體字“加到課本里”,但是他的主張很難反駁。

中國大陸簡體字的頒佈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世界上絕大多數華人都使用簡體字,聯合國相關場合也採用簡體字。取消簡體字而恢復繁體字,怕不是那麼容易。

旅美中國古典文學學者謝選駿和紐約城市大學傑出教授鄺治中在接受本臺電話採訪的時候,都多少表達了對繁體字的偏愛。鄺治中表示,

“繁體字跟中國最優秀的文化有最重要的關係。(但是)我個人來說,(覺得)已經改了(指簡化了),再改回去是非常不可能的事情。”

謝選駿說,漢字的簡化在某種意義上有去中國化的傾向:

“簡體字首先是去中國化的產物,是五四以後日益左傾的歷史進程的一個產物。當時甚至有人主張廢除漢字。毛澤東也說,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文字的方向。”

謝選駿說,漢字是單音節字;要取消漢字,走所謂拼音化道路是辦不到的事:

“拼音文字解決不了(中國文字改革的)問題-- 這個東西呢毛澤東就不懂:他不懂中國的漢語跟多音節的印歐語不一樣。”

記者:楊家岱   責編:嘉華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