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媒体报道,中国教育部已经完成幼儿园至高中各阶段传统文化教材-- 即国学教材-- 的研发工作;高中国学教材成规模的试用工作即将展开。传统文化有望成为高考的新考点。
北京发行的《法制晚报》说,第一套中国教育部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共四册,分别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道德经》。其中,《大学》和《中庸》传统上是《四书》中的两种。大概没有任何典籍超过《四书》和《道德经》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教育界多数人想必都会对上述消息感到欣慰。几个月来,中国学校将重新重视传统文化的讲授已是预期中事。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去年9月在北师大考察时表示不赞成将古典诗词从语文课本里删除,严肃批评那样作是“去中国化”。习近平在许多场合都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荣誉教授朱永德表示,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有助于克服腐败,但是如果以中国传统文化来抵制西方文化就有问题了:
“的确人是有一种心灵的需要。抗拒外国宗教— 这也是(中国教育界重视传统文化的)一种理由。”
旅美学者、《论语升级版》和《道德经升级版》的作者谢选骏对中国开始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讲授给予高度肯定:
“《论语》和《道德经》已经被捧到殿堂上了,等于是取代马列主义了-- 实际上取代了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也就变了。”
这位学者说,儒家和道家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倡导“和”、“和为贵”:
“道家强调克己,儒家也强调克己,连墨家都有这个东西。”
谢选骏指出,中国在重视国学的同时,也应当吸收西学中好的成分。
《法制晚报》援引专家的话说,高考中国学科目的考试,“不应以文言文字词解释等传统形式考查,应关注考生如何消化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素养和思想韬略。”这里实际上涉及延续了千百年的章句之学- 义理之学之争。学者谢选骏说,章句之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小学’(指训诂)是基础嘛,没有这个的话怎么去进行哲学思考呢?”
(记者: 杨家岱;责编: 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