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文网20号在其“国际生活”栏刊登该报驻北京记者赫海威的一篇报道;报道称,“中国教育者担心缺乏男教师会造就一代“怯懦、自我中心、娘娘腔的男孩”, 急于招聘更多男性教师。评论界人士表示,矫正产生所谓“娘娘腔”男孩的教育环境是个复杂问题。
“娘娘腔”一词在中文里算得上是个常用词。这个词的词义是“女性的腔调”、女里女气的腔调。如果把这个词作为贬义词来使用,使用者也许难免性别歧视之嫌。不过在中国社会,“娘娘腔”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被用作褒义词。
类似“阴盛阳衰”的讨论不独在中国存在,在西方也存在。其实,所谓“阳刚之气”(masculinity)在英语里也是个常用词。
英国工商会首席中国顾问吴克刚博士把男孩缺乏“阳刚之气”看成是一个“问题”。他说,家长、特别是父亲的影响,也许比学校男教师多于女教师这个事实更重要:
“中国有句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 ’。要解决问题,不能光从老师是男的还是女的这个简单的角度来看。”
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开业医生徐光圣大夫表示,要把事实搞清楚;以他的观察,男孩子有“娘娘腔”在中国不能说是个普遍现象:
“个别小孩可能是这样…… 独生子女,父母宠爱太厉害都有关系吧?”
马里兰州另一位开业医生张幼枚大夫说,所谓“阴盛阳衰”对中国来说不是个新问题:
“自从(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以后,社会上女的市场也大、就业范围也宽,比较强势一些。”
英国工商会首席中国顾问吴克刚博士表示,在塑造孩子们健康的素质方面,社会和政府都有责任,而媒体的影响尤大。吴博士批评中国电视剧里的后宫戏、太监戏太多了点,也许有不好影响:
“这些电视剧里头有几个男子是有阳刚之气的呢?除了皇帝以外,全是太监!”
据《纽约时报》中文网报道,福州某小学六年级一位老师谈到男人必备的素质时说,“男人要有担当。他们要勇敢,要保护女人,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记者: 杨家岱 责编: 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