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00
一册1944年版精装缎面《毛选》在中国嘉德拍卖行9月14日的拍卖中流拍。然而,一册同版《毛选》曾于今年6月在山东一家拍卖行以13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收藏,无论什么物件的收藏,藏家所冀望留存的,多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类工艺,而究其内心深处,则是一瓣心香、一缕情愫,包括追思、缅怀、崇拜,等等。
近年来,所谓红色收藏在中国蔚成风气,红色藏品在拍卖市场屡创佳绩。一枚“祖国山河一片红”的邮票以几十万、几百万元的价格成交早就不是新闻了。
美中科技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谢家叶博士表示,嘉德这次对44年版毛选的350万元人民币的估价显然不符合市场预期:
“藏品要有历史意义……. 要有稀缺性……另外应是精品。”
谢博士指出,一般人不会从政治思想的角度去看待《毛选》这样的红色藏品的收藏与拍卖,红色收藏基本上是市场行为:
“当《毛泽东选集》成为一种藏品的时候,它与 毛泽东思想没有太大关系,与毛泽东本人也没有太大关系。”
美国亚太法学研究所执行长孙远钊教授表示,搞收藏的动机因人而异,不一而足:
“不管它(藏品)背后是否有何种意识形态的、追悼的、怀念的意义,或者纯粹作为一个经济行为去看-- 或者以上皆有,或者以上皆非。它(收藏)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在后面,是一个供给--需求的因素。”
谢博士表示,收藏往往是一种回顾与反思:
“是对文化的反思与欣赏-- 留住历史。”
谢博士说,中国国内的收藏市场这些年出现了一些不理性的情况:
“有点乱炒作,现在有句话叫‘全民收藏’。”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