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的一项最新网络调查显示,有近5成1995年以后出生的大学新生,担心人际关系。一些大学新生宿舍不再有“卧谈会”,室友们各自低头玩手机,同处一室很久,彼此依旧是“熟悉的陌生人”。有学者认为,中国大陆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变化。
南京《扬子晚报》10月3日报道,南京小伙小徐中学六年,始终过着从家庭、学校、到辅导班的三点一线生活。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无忧生活终有终点。小徐今年考入南京某高校后,因为宿舍的三位舍友都不是江苏老乡,觉得无法交流,加之舍友们常常熬夜用手机打游戏,不但影响小徐睡眠、还让他非常郁闷。开学一个月不到,小徐就不断在电话中向父母哭诉,已出现中度抑郁倾向,需要接受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
报道说,曾风靡一时的中国大学宿舍文化“卧谈会”已淡化。现在的大学生睡下后,有人追美剧无法自拔,有人看动漫笑得前俯后仰,有人拿起手机刷“人人网”,刷“微博”…… 舍友同住一室很久,却还象是“熟悉的陌生人”。
(校园民谣: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这首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风靡一时的校园民谣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很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大学宿舍同学的兄弟情谊。
刚从广州中山大学毕业的郑楚然周五晚间接受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在中国大陆,这些学长、学姐们津津乐道的同舍情谊,在他们这一代听来,好像是遥远美丽的童话。
郑楚然说,现在不但大学宿舍的“卧谈会”变成了各自“刷手机”,即使是好朋友一些吃饭聚会,很多人还是会低头看手机。她说,
“朋友聚会这样做挺不厚道的,大家出来玩都把注意力放在手机上,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规定,聚会时不许玩手机。随着整个社交网络的扩展,(象宿舍)这种小单元的情感连接,没有象以前老一辈歌颂得那么夸张。其实大家看似没有在交流,但是自己在手机里会有网络圈子,不同圈子会有不同的情感。”
报道还说,网络热传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大陆,有近5成1995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最担心遇到的是人际交往问题。而专注于中国高校管理的麦可思研究院公布一项95后中国大学新生调查显示,45%的大学新生最担心人际关系,39%的90后大学生表示存在人际关系问题。有专家分析,随着智能手机依赖症的“普及”,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矛盾变得突出。
郑楚然则认为,尽管她承认智能手机依赖症的确不利于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但目前中国整个社会大环境,以及学生出身背景越来越悬殊等,都是导致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变得淡漠的重要原因,她说,
“也不仅仅是手机这个载体的问题,而是它背后阶层的断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差异越来越大,整个社会也很冷漠。”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认为,中国大陆的95后大学新生近5成担心人际关系,并不让他感到意外。现在很多中国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被父母保护得好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打击。胡教授说,
“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很多人不善于交流,性格比较孤僻,从小受到父母宠爱,在外面独立生活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等,都比较差。”
胡教授强调,智能手机、社交网络等只是影响年轻人交往的一个诱因,最本质的原因还是,中国大陆应试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他说,
“中国教育不象发达国家教育那么开放,甚至鼓励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自由结对,象自由结社一样,与人交往。中国的小孩上学后一直都是闷头做作业,被教导要听老师的话,基本上独立思考能力比较差,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都比较差。”
《扬子晚报》的报道还说,网络热传的中国95后特征包括:“忘带身份证,也不能忘带手机。”“在网上聊得很high,一见面就变成了自闭症患者”。”看过800部网络小说,却不知道《百年孤独》原来并不仅仅是一首歌的名字”等。
(记者: 唐琪薇 编辑: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