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選集》緣何受中國大學生追捧?

2021.05.20 17:30 ET
《毛澤東選集》緣何受中國大學生追捧? 《毛澤東選集》緣何受中國大學生追捧?
自由亞洲電臺製圖

清華大學日前發佈2020年圖書館借閱排行榜,《毛澤東選集》居首位,其次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名是劉慈欣的小說《三體》。《1Q84》、《鄉土中國》、《百年孤獨》等外國著作也榜上有名。中國年輕人真的開始全面左轉、變身紅色小匠了嗎?

去年,人氣最高的《毛選》只被清華大學學生借閱了179次。不過從2017年以來,該書一直在榜單上名列前茅,2019年同樣排名第一。

就讀於重慶師範大學、不願透露真實姓名的劉同學告訴本臺,這可能是出於備考需要,雖然推特上流傳多個忠字舞視頻和地鐵裏閱讀毛選的圖片,他在生活中很少見到真心尊崇毛澤東的人。

“真正對毛澤東思想感興趣的,我覺得很少。九成多人是爲了學分。”劉同學說。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退休教授張鳴也質疑清華官方數據的真實性,以及背後的用意,“在我的視野範圍內,好像沒有這樣的(毛選)熱。我從教這麼多年,就是開了參考書單,逼着看他都不看。退一萬步說,如果是真的,可能對當局也未必是好事。北大馬列主義小組當時煽動工人罷工,讓當局哭笑不得。”



B站年輕人:毛教員的槍該好好保養 未來全球一片赤色

不過,近年來牆內網絡上推崇毛澤東的聲音越來越大。知乎上“就中國而言,近代到今最偉大的人是誰?”這一提問下收穫了一萬六千多個答案,大部分人指向了毛澤東,還援引他本人的詩句“近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

微博平臺上“《毛選》共讀小組”、“重讀毛選”等話題已經有兩百多萬的瀏覽量,不少人曬出《中國紅色政權爲什麼能存在》、《別了,司徒雷登》、《丟掉幻想,準備鬥爭》、《評戰犯求和》等文章的閱讀心得。

爲什麼年輕人開始重讀毛選?在中國二次元用戶聚集的bilibili視頻網站上,《毛選》朗讀視頻的播放量達到七十餘萬,評論是清一色地爲毛澤東招魂,親切地稱其爲“教員”:企業家和美帝國主義是鬥爭對象,毛澤東思想是塵封的屠龍術。本臺聯絡相關人士置評但是未有回覆。

網民鳴鳴的明明名:“90後這一輩人是真的慘,精神世界沒有指導方向,加上全球化、互聯網衝擊,迷失了。資本的壓榨,國家矛盾升級,唉。教員的槍該好好拿出來保養保養啊。”

江南阿客:“共產黨人從來不屑隱瞞自己的觀點,消滅剝削,消除奴役人的資本,共同富裕,人人精神崇高且無比自由,在共產主義的道路上,赤旗的顏色不會變,如果變了,那就再用鮮血染紅。試看未來全球,必將是赤色的世界!”

未來博物館館長:“如果世界上每個工人和農民,都完全被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武裝,那些996資本家的末日就馬上要來臨了。”

益達諾夫斯基:“不用懷念他,我們都可以成爲他。”

小馬寶莉衣上鏽:“他讓一個國家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裏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同時讓這個國家人均壽命由35歲提升到65歲。他讓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文盲率,在20餘年裏由80%以上縮小至不到20%。他在一夜之間消滅黃賭毒,讓一個國家的人民勤儉向上,拾金不昧,夜不閉戶,爭做無名英雄。基本解決了近7億人的喫飯問題,既無內債亦無外債。他讓一個國家只用20餘年便步入工業化,到70年代末,中國已是世界第六工業強國……毛主席這面旗幟,就是懸在資本家,官僚集團,買辦分子頭上的利劍。”

正在閱讀《毛澤東選集》的中國大學生(微博截圖)
正在閱讀《毛澤東選集》的中國大學生(微博截圖)


盛世螻蟻從《毛選》學習成功學

在中國國內唸了四年本科、目前就讀於普渡大學自稱爲Moody Kim的同學告訴本臺,他身邊三成左右的同學都在看《毛選》,主要是受毛澤東出身貧苦卻擅長權術鬥爭、玩弄所有人於鼓掌之間的成功學誘惑,而非懷有改天換地、革命造反的恢弘使命,好比他們同樣熱衷於希特勒《我的奮鬥》和《厚黑學》。

“中國缺少基督教的博愛文明,是一個沒有神的文明。(毛選)這本書可以教他們樹立人與人的關係:怎樣讓人支持你、擁護你;失勢後怎麼爬起來。這個國家的強大和我沒有什麼關係,我就像螻蟻一樣好好地活下去,不要死掉。如果你要我一個螻蟻承擔改革現狀的責任,我也是不願意的。作爲一個螻蟻,如果我能跑路到美國,我是樂意的;如果跑不掉,那我就當一隻勤奮的螞蟻。”

他看到的當代年輕人是一羣“前狼後虎的盛世螻蟻”,在美中對抗的夾縫裏掙扎,不時揮動起毛主席的槍來刺破馬雲的神話,但是絕不敢對抗馬雲背後的終極罪惡,或者裝作不懂。某種程度上,《毛選》熱也透露出中國年輕人受壓抑的政治熱情,但他們被嚴禁在民主憲政的西方語境下談政治,只能從毛澤東造反起家的歷史中、從中共設定好的語境裏尋找縫隙。

Moody Kim :“毛澤東在中國的政治語境裏是比較正確、沒有危險的。他們把資本剝削妖魔化,把共產主義美化成人間天堂。爲什麼又拿出原教旨共產主義?中國現在走向內卷,外國人的錢掙不到,內部分配中能力少的人就得的少,所以996年輕人又把槍桿子拿出來,慰藉一下內心……他們也不是傻,只是不敢說,資本家不也是中共的白手套嗎?”

出生於九零後的新聞系學生劉同學選擇當一隻冷漠的螞蟻,從來不看《毛選》,也無力吐槽毛澤東擁躉。他說自己保持着一份政治冷感,眼看着公權力變成水霧和空氣,塞滿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縫隙。

重慶師大的老師唐雲因評價國家主席的話“有辱漢字之美”,被學生舉報後遭到撤職。

曾經受到《南方週末》餘輝感召的劉同學當時滿懷衝動,但受官僚圍牆阻撓、無法靠近採訪那名近在咫尺的告密學生。

“這四五年,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這樣的事情。這可能就是黨史教育、紅色教育擴大化的感受吧。”他感慨道。

四年來,所有人都教誨他當好黨的喉舌,加上在經歷多次社會調查碰壁之後,劉同學現在打算當一名金融記者,或者像大多數同學一樣轉行到互聯網科技公司,不再跑社會新聞。

“毛澤東是一個開國元勳,但是在某些時刻也會受到權力的反噬,作出一些糟糕的決策。我對他不是很瞭解。”他也曾在課後找歷史老師打聽大饑荒和文革的細節,收到一派官腔的敷衍後也無力追究下去,只是從公開資料中一窺毛澤東的面貌。

他並不擔心紅衛兵和文革的捲土重來,“我的世界核心就是:我能自由地喫飯、看電影、玩樂,和自己喜歡的女生一起生活,聊一些我感興趣的藝術文學。至於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事件,我一概不關注。《紐約時報》幾年前對國內判斷還是適用的:泛娛樂化和被官方授意的政治內容都是我們公共生活的日常,除此之外都是不被允許和選擇性消滅的。我們能誕生出什麼樣的社會活動和什麼思想的人呢?就算有,它不會有羣體性的基礎。”

民主牆前輩:警惕每個中國人心裏的小毛澤東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所副研究員、《赤難史證-大饑荒成因》作者裴毅然對本臺表示,德國就不會集體緬懷希特勒,爲什麼中國九零後還在爲毛澤東的紅色錯誤買單?這和信息封鎖有關,而且習近平目前急於從毛澤東的前三十年,尋找中共政權的合法性。

“公其是非於學校,這是黃宗羲的名言。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經過一百年實踐,造成至少一億人非正常死亡、二十億人非正常生存,已經被各國拋棄,違揹人性和生產力規律。病在孩子,根在父母!還是因爲資訊封閉,八零後連林彪是誰都不知道。九零後作爲個人有自由地看待歷史的權利,但是作爲價值取向,這是完全錯誤的。”

1979年民主牆時期的民運戰士、《四五論壇》的“三駕馬車”之一楊靖仍住在北京,他對近年來以烏有之鄉爲代表的左傾思潮一直保持警惕。
“毛澤東思想建立在階級鬥爭基礎上,英雄主義這種行動精神對於年輕人還是有影響力的,但這些都違背普世價值、全球化和多元化趨勢。”楊靖警示道。

“我們被定位爲毛澤東的孩子、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每個中國人身上都有一個小毛澤東,心裏都是毛澤東--打土豪、分田地,剝奪‘剝奪者’。他是痞子運動起家。蘇聯評價他是託(洛茨基)派。”

出生於1946年的楊靖在文革初期也是擁護毛澤東的熱血青年,但這種狂熱在目睹人與人之間的殘酷揪鬥後徹底幻滅。七十年代後期德熱拉斯(Milovan Đilas )《新階級》等西方書籍幫助他完成思想的蛻變,後來因參與西單民主牆而坐牢八年,終身無法就業,多次被軟禁和勞改,一個月被逼搬家六次,“變相肉體消滅,生不如死”。

在日益僵硬的集權和意識形態之下,楊靖眼看着中國下一代大學生進化爲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這一代反叛者在魯迅所說的鐵屋子裏掙扎,飽受孤獨和悲涼。他拒絕出國,2001年受洗成爲基督徒,決心和受捆綁和受逼迫的人在一起,“從鄧小平開始的實證主義官僚們,也在推波助瀾。現在大街上的政治標語觸目皆是,起碼形成一種環境污染。我也不可避免地受生存狀態的壓迫,非常鬱悶和絕望,但是自己年輕時形成的思想,不會改變。”

楊靖可以理解年輕人被資本傷害後,一頭栽進毛澤東的懷抱,“但這不是世界進步的途徑,還是要民主和理性,人類發展到現在應該有新的智慧了。我想對他們說,要有自由精神,要有獨立的思考。要研究現實問題,要維護世界和平和國際社會的公平正義。”

紅色教育來勢洶洶 如何入腦入心?

時值百年黨慶之際,Moody Kim來自的廣東省素來社會思想開放,但今年受到更嚴格的管控,遍地是“唱紅歌,頌黨恩”的詩朗誦、學習思想和黨史知識競賽,這在一個日益原子化和功利化的內卷社會里,儼然一場荒誕的大型行爲藝術。

在毛澤東的出生地湖南,大學生黨史知識競賽自三月下旬以來,召集一百餘所高校的隊伍,累計三十多萬人次參與。

Moody Kim :“我瞭解到他們的感受就是,應付一下。他們並不信這套東西,但是不得不逢場作戲。就像牆上的塗鴉,有藝術價值的會進到人心裏,它這種屬於街邊小廣告,完全不會進到我的心裏,對很多中國的學生也是這樣。大家越來越不關心別人的、社會的、國家的事情。中共都管起來、說了算,大家還想參與什麼?中共現在想達到的效果是:不光我說了算,你還得擁護我。這個要求就很過分了。”

5月16日,習近平在黨刊《求是》發文,再度強調“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推進革命傳統、愛國主義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自由亞洲電臺記者薛小山華盛頓報道   責編:申鏵   網編:洪偉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