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北京龙潭公园的庙会出现韩国传统扇子舞的表演,据了解,这是一群来自延边的演艺团,演出了中国少数民族的一项传统舞蹈。
居住延边的朝鲜人都拥有中国国籍,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但对韩国人来说,这是一群同一血缘的同胞,但也是韩中文化争议的“软肋”。
自从韩国江陵的“端午祭”被登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的无形文化遗产之后,中国将端午节和中秋节定为国定假日。这被韩国方面认为其背后隐藏着有关文化遗产争执的伏笔。
最能代表韩国人情绪的“阿里郎”是一个曲调,首尔方面的消息表示,中国辽宁省已将这一曲调设定为其少数民族的传统无形文化。
“伽倻琴”也被中国黑龙江省登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假若有一天,中国向教科文组申遗,“阿里郎”和“伽倻琴”将会成为中国的无形文化遗产。
基于上述原因,韩国方面特别关注中国延边的变化。
60年前,延边被中国政府指定为朝鲜族自治区当时,朝鲜族的人口比重为62%,当时在首府延吉市几乎可以不用汉语,居住、乘车、购物都可以用朝鲜语沟通。但是,2010年的统计显示,当地的218万人口当中,朝鲜族只占38%。当地的一名朝鲜人说:“70-80%的人都前往韩国发展,我们村里现在很难找到朝鲜族年轻人。”
若按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相关规定,延边朝鲜族自治区应该早就被取消。
据韩国方面的分析,随着韩中建交和交流,不少朝鲜族回归到韩国,另一部分人分散到沈阳、大连等东北城市,更有人前往山东发展。这与韩国企业在山东和东北大城市的投资不无关系。
话再说回来,韩国人很关注延边朝鲜族自治区的发展。但在传统文化的重叠,和无形文化的申遗方面,韩国又担忧中国会将朝鲜族文化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担忧会被国际社会认为,韩国文化源自中国,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支流。
但是,韩国方面的这一顾虑也许是杞人忧天,因为延边的首府延吉市,徒有“小首尔”的虚名,目前朝鲜人的人口比重不到50%,当地的通用语言已从朝鲜语改为普通话。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驻首尔特约记者刘水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