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网络媒体“博讯”星期四发表了一篇有关中国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文章。文章作者刘训忠不久前到湖南省北湖区同和乡就当地土地抛荒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北湖区同和乡总面积约为51平方公里多,人口7740。全乡有耕地8200多亩,全乡土地抛荒面积约为13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与2004年同期相比抛荒面积增长了 近31%。作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同和乡土地抛荒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 务农不如从事非农产业的效益高,农民耕种一亩田一年的收入还不如在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这是造成当地农村土地抛荒最根本的原因。旅美中国学者方觉先生认为,中国的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是局部现象,但也还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中国土地抛荒是局部问题,并不存在普遍抛荒的现象。中国大多数农民还是在土地上耕作。虽然一些富裕地区和一些比较接近工业发达地区的农村有一部分农民进城打工去了,还有一些农民在乡村办一些乡村企业,或者是到城市里面做一些小商小贩,但是从总体上看,土地的抛荒是局限于广东、浙江的某些发达地区,并不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作者举例说,在同和乡,种一亩水稻可生产稻米500公斤,收入800元;而支出的成本为:种子、农药、化肥等花费约180元,请人犁田、插秧、收割等费用230元左右,每亩共支出410元,每亩收入仅为390元左右。此外,农业成本又在在逐年上升,导致种田收益进一步降低,瘠薄的土地甚至出现投入多于产出的亏损。因此,有农民说:“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要想奔小康,必须背井离乡。”这就导致了第二个原因:中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转向二、三产业,以便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务农劳力极为短缺。2007年,同和乡外出劳动力有1910多人左右,占劳动力总数的45%。在家务农的基本为老人和妇女。劳动力的严重缺乏,导致大量耕地无人耕种或无力耕种。此外,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近年来,中国各地旱、涝、风、雹、霜冻、病虫等自然灾害频繁,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影响农民种田积极性。特别是土地零星、分散、偏远、瘠薄等地,耕作条件和基础设施普遍差,投入多,产出少,农民不愿耕种,造成耕地抛荒。旅美经济学程晓农先生表示,中国农村土地面临的另一个危害是房地产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土地的侵蚀:
“主要就是因为房地产的过度开发和一些不必要的公共设施的盲目建设。90年代大规模的耕地征用主要是盲目建设开发区,大量把农耕地变成工业用地,希望能够吸引外商来投资建厂,结果导致开发区遍地开花。很多地方是征了土地,把农耕地变成了水泥地,甚至盖了厂房,然后一直长期空在那里,完全浪费了。90年代后半期以后,中国兴起了所谓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潮,每个省都在竞赛,修建高速公路,修建各种设施。最近10年还有一个情况,就是中国盲目开发房地产,特别是地方政府通过开发房地产从中取得了大量收入,维持财政支出。政府官员也和房地产公司相勾结从中大发横财,这样对耕地的占用就更加没有了限制。”
作者刘训忠还指出,中国耕地流转不畅,土地承包管理不力也是耕地被抛荒的原因之一。随着农村社会发生的生老病死、人口因升学、当兵、就业、迁徙等的变化,导致生产要素发生变化也造成部分耕地被抛荒。当前,中国的土地流转基本处于自发无序状态。作者认为,中国农村土地抛荒是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土地抛荒既表现了积极的一面,说明了部分农民正在摆脱土地对他们的束缚,土地不再是他们谋生的唯一手段。但是,土地是不能再生的有限资源,是社会财富的源泉。目前在中国,由于土地抛荒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