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401K”?养老基金入市引争议

中国证监会建议,中国效仿美国的“401K”退休金计划,推动中国养老金和企业年金进入投资市场。有学者认为,在目前中国缺乏完善的社保、财政和金融监管机制的现状下,推动养老基金进入股市风险太大。

0:00 / 0:00

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养老保障机制的规划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根据今年7月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披露的研究结果,目前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已达到约1万3千亿元人民币。世界银行早前也以中国人口的养老模式推算,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更将高达9万亿元以上。

近期中国金融市场直接融资比例持续疲软、通货膨胀压力高居不下。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8月5号发表署名文章,认为中国养老金制度与投资市场互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应效仿美国建立“401K”退休金计划,推动养老金和企业年金入市,实现养老机制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寿龙教授认为,在中国金融投资市场缺乏机制性监督和法律保障的现状下,目前推动养老基金入市的时机并不成熟:

“就目前来讲,如果任凭养老金停留在存款吃利息这么一个阶段的话,应该说对养老金的增值保值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08年以后很多基金亏损,即使投资市场的话,对于养老金的增值保值也未必是非常有效的。中国的证券市场相关的一些制度以及法律保障都应该是比较差的。中国很多企业在美国上市的时候,被发现有很多财务报表作假,很多企业它的财务报表在不是很可信的情况下,目前养老金进入市场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美国的“401K计划”源于1978年美国《国内税收法》第401条的K 项规定,要求每位纳税人都享有合法的养老金储蓄福利。由劳资双方分别向员工账户注入一部分资金,员工可选择由雇主提供的几种投资计划,基金由专业投资机构管理。“401k”计划的优点是,政府免除纳税人的这笔个人基金投入和“401k”投资收益的税目,纳税人只在59岁半的法定年龄后提取这一退休基金时,才缴纳个人所得税。资料显示,美国资本市场几十年来不但从类似的长期投资中获益,也为社会的养老机制提供了补偿。

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的国际商务教授苏展认为,稳固的金融市场必须具备必要和理智的分析、危机应对,以及公开透明的监督运作机制。中国如果盲目推动大规模养老基金入市,极可能为短期炒作提供条件,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中国现在大的环境,一个是资金市场的情况。你要看看中国的股市,实际上应该承认漏洞百出,这就是为什么一方面给人的感觉是中国经济蒸蒸日上,有些企业好像给人感觉前景很好,但是要看股市情况的话,中国的股市跟中国经济情况好像反映的根本不是一个东西。这说明什么?说明了中国的金融市场整个来说一个是相当不成熟,包括规章和监督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我想金融市场不讲任何条件的话,中国承担的风险肯定会更大。”

中国人民大学的毛寿龙教授也指出,美国养老机制中个人的养老金计划只占到一个很小的部分,而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了绝大部分人口的养老负担。毛教授认为,中国养老机制改革,还有赖于政府财政、税务以及个人投资等各方面的发展:

“养老机制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它所涉及的人员规模非常小。但是如果把养老金覆盖到所有的城镇职工,所有的农村,那么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实际上压力会非常大的。那么在未来年纪大的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中国还是应该把养老放在社会和家庭及政府建立的一个养老金的尺子。财政负担或者金融负担。如果把它放到证券市场,我觉得不仅起不到稳定证券市场的作用,而且很可能证劵市场本身转变为或者是给养老金输血,或者是从养老金哪儿抽血这么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近日召开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适当拓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实现保值增值”。这被一些中国媒体认为是中国版“401k”正在酝酿之中的信号。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何平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