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官方的语言把有很多人参加的抗议请愿活动称为“群体性事件”。最新一期《瞭望》周刊报道说,群体性事件不仅在现实中发生,也在互联网上发生,比如南京周久耕等事件引起百万网民的关注议论。报道认为,网络舆论加大了群体性事件处理的难度。中国问题学研究会会长、北京理工大学的胡星斗教授认为,网上确实有一些过激言论,但用“网络群体性事件”来形容网民对一些事件的集中关注并不妥当:“‘网络群体性事件’这样一个说法给人一种错觉,好像这些网民们是在闹事儿。我们如果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声誉,那可能就会放任那些社会的丑恶现象蔓延。”
从前两年的山西黑砖窑案到陕西的华南虎照片案,从去年的杨佳刺警案到今年的邓玉娇刺官案,中国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都可能成为网上舆论关注的焦点。以邓玉娇案为例,湖北官方有关案件的做法和说法一再受到广大网民的质疑,网上声讨湖北官方和支持邓玉娇的声浪此起彼伏。北京的法律专家刘晓原分析说,关注邓玉娇案的网民恐怕不止一两百万:“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在网络上来反映。因为现在民众只有通过网络来表达他们的观点。他们在现实中,他们不可能去所谓的集会呀、游行呀、示威呀。邓玉娇这个案件在网络上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刚才所谓的周久耕事件和去年的杨佳案。因为邓玉娇案很有特殊性。她作为这样一个弱女子,在金钱的引诱下,她保持了女性的尊严,民众就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她都没有反抗权的话是不符合社会道德的。”
《瞭望》周刊记者提醒官方注意应对群众对腐败、行业垄断等问题的不满情绪,防范直接影响群众利益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文章同时提到,要慎防网络舆论卷起“媒体审判”,威胁司法公正。胡星斗教授说,司法独立和舆论监督并不矛盾:“媒体可以进行大量的报道、评论,特别是目前中国的传统媒体,因为它掌握在各级地方政府的手中,很难公正地去评论一些事件。因此,这个时候就凸显出网络舆论的重要性。所以,对于网络舆论,我们还是要进行保护。”
谈到司法独立和舆论监督的关系,刘晓原先生表示:“民众对这个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实际上他们没有权力能够干涉你司法,如果你们司法机关会感觉到害怕的话,说明你们没有依照法律来办。如果你按照法律来办,民众怎么质疑你,你保持你的独立性,怕什么?”
官方中新社网站6月1号以《慎防网络舆论卷起“媒体审判”》为题,转载了《瞭望》这篇谈“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文章。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发现,这篇转载文章下面星期一晚就已出现数十篇网友反对的跟贴。有的说,都是政府缺乏公信力造成的影响,责任在政府。还有的跟贴对湖北官方最新认定“孙玉娇防卫过当”表示愤慨。
以上是本台记者安培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