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其人其事
2009.12.25 16:05 ET
12月28日是劉曉波的54歲生日。劉曉波於1955年生於吉林省長春市。1969年隨父母到內蒙古下鄉。1974年,劉曉波作爲知青在吉林省農安縣插隊。1977年高考恢復之後,他考進吉林大學中文系,之後又考上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的碩士研究生,並於畢業後留校任教。1988年,劉曉波獲得北京師範大學的文學博士學位。中國政治學者王軍濤博士表示,劉曉波早年的學術活動使他成爲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一枝新秀:
“劉曉波先生是五零後的一代,那麼受了標準的共產黨這種教育長大的。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 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後期, 看到了中國的現實與共產黨宣傳的矛盾中開始覺醒。在八十年代的前期, 劉曉波先生的關注點是在文藝和思想領域, 大家都還覺得他是文學批評中的一批黑馬。”
在1989年的民主運動遭中國政府血腥鎮壓的前夕,劉曉波中斷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訪問學者行程,趕回國內與侯德健、周舵和高新等人蔘與天安門廣場的絕食聲援活動,被譽爲“天安門廣場四君子”之一。六四事件之後,劉曉波隨即被當局以“反革命罪”關押,直至1991年獲釋。出獄後,劉曉波因堅持自由寫作、參與民主運動和呼籲平反“六四”,於1995年再次被當局囚禁。後因發表《反腐敗建議書》、《汲取血的教訓推進民主與法治進程》和《“六四”六週年呼籲書》等文章,於1996年被中國政府判處勞動教養3年。王軍濤博士指出,劉曉波因長期在民主和人權方面的努力,是當前中國社會政治活動的代表性人物:
“當時應該說劉曉波先生跟我一起在首都各界社會愛國聯席會議中擔任決策。一方面我們期待着中國有一場政治改革; 另一方面,我們又擔心這場運動如果處理不好的話,那麼會導致中國局勢的一個大倒退。 在這個過程中劉曉波先生逐漸地開始介入社會運動 一直到成爲反對運動中一個有影響的這樣一個領軍人物。那麼在這個時候我覺得中國政府開始用目光鎖定他。”
由於參與起草《零八憲章》,呼籲政治改革、建立民主憲政體制。中國政府在12月25日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處劉曉波11年的監禁。在北京的作家、民主人士江棋生指出,劉曉波的遭遇反映出中國社會政治民主變革所面臨的嚴峻現實:
“劉曉波今天上午被中共當局通過法院宣判十一年有期徒刑,這說明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中共當局對《零八憲章》這麼一個重要的歷史性文件十分痛恨。第二個他們也對劉曉波在這個中間起到的一些帶頭的先鋒的作用十分惱怒。 更清楚的表明,中國民間進一步推動民主化的鬥爭還任重而道遠。”
江棋生強調,當局對於劉曉波的判決結果表明,中國政府無意進行實質性的政治民主化改革,中國的希望只能依靠於民間自身力量的推動:
“所謂改革就是寄希望於中共當局自上而下的進行改革。他們正因爲蘇東劇變而就此拒絕了政治民主化改革。我們希望中國民間有更多的人從臣民走向公民,中國的希望不在於中共當局的政治民主化的改革,而在於中國民間的政治民主化推動。”
近二十年當中,劉曉波作爲中國民主運動的先驅人物,持續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自1990年以來,劉曉波先後兩次獲得人權組織“人權觀察”頒發的“海爾曼人權獎”、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第十七屆“傑出民主人士獎”、無國界記者組織2004年度“捍衛言論自由獎”、香港“人權新聞獎”以及美國筆會2009年度的“芭芭拉•戈德史密斯自由寫作獎”等國際獎項。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何平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