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计划用来自中华教育基金会的370万英镑捐款在3月1号设立一个介绍中国发展的新的教授级教职,并通过这个教职的设立,将各系有关中国发展的教学与研究联合为一盘棋。根据剑桥大学网站的介绍,第一个担任这个教职的是持有中国管理学教授头衔的彼得-诺兰;以后,将由一个特别遴选委员会来决定担任这个教职的新的人选。
剑桥研究战争的高级讲师巴卡维则对中华教育基金会的捐款被接收提出质疑。他说,“这个中华教育基金会是谁— 要给我们这些钱?”“这个基金会与中国政府有联系吗?”
法新社和剑桥大学网站所介绍的中华教育基金会的名称中 “中华”一词的英文是“Chong Hua”,而不是“Zhonghua” ;由此看来,中华教育基金会的英文译名是在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之前确定的,或者确定这个译名的人具有港台等海外背景。然而,剑桥大学网站说,向剑桥捐出370万英镑的中华教育基金会的重点是“推进有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不过,剑桥大学的发言人表示,“经过彻底调查,没有发现这个基金会与中国政府有任何联系…… 捐款人是个体富翁,而捐款人要求匿名则是常有的事情”。
纽约华人事务评论家孟玄表示,就他了解,中华教育基金会最早是根据庚子赔款设立的,应该不是北京政府成立的组织:
“它是以前庚子赔款,当初八国联军完了以后中国不是有庚子赔款吗?庚子赔款完了以后美国就用赔款成立了一个……, 就像清华大学呀都是这个钱底下。英国就是中华教育基金会。这个是一直存在的,以前是胡适这些人做它的董事之类的。”
记者:“剑桥大学的学者是不是觉得这个中华教育基金会跟北京政府有关系呀?”
吴克刚:“跟北京政府没有关系。如果不是按照中国正式的那种拼法,按照老式拼法——威妥码式的拼法那就是老式的庚子赔款那个。你讲后我立刻的反应就是如果它的拼法不同,那就是按照老的拼法搞出来的。”
英国商会首席中国顾问吴克刚博士表示,就算中华教育基金会与中国政府有联系,也要注意不把两国的合作项目与政治混为一谈:
“就算是中国政府捐钱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就算是的我觉得也是个好事情。中国政府愿意捐钱给剑桥大学有什么不好?中国有很多自己的大学,我想剑桥要是不需要还是捐给自己的大学。我觉得现在应该在对待中国这个事情上,从平时的经商活动、合作活动跟地缘政治这是两个问题采取不同的做法,这个是我一贯的观点。地缘政治上的一些争论跟平时合作活动过程里面的活动不应该搅在一起。”
美中科技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谢家叶博士表示,著名学术机构为了保持学术的中立,传统上是不接受政府捐款的:
“一般说来西方的学校尤其是一些比较有名的学校整体的捐款就是说你捐给学校是用作一个专门的用处。我们现在不说中国,比如说苏联,苏联政府要捐款,然后我要叫你们讲一讲我的发展。一般说来像西方这些比较有名的大学它基本上为了保持自己的学术观点的中立、为了保持自己自由的观点的自由发挥,它拒绝接受政府的捐款这个是有的。因为它怕政府的捐款来了以后,它拿了你的捐款,我再说你政府的坏话或者怎么样就不大好说。这跟你正式的捐献,对于媒体的捐献所左右呀,这个都是一样的道理。”
但是谢家叶博士表示,两国根据协议开展的合作项目可以由政府出资。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