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冠以中国“首善”的陈光标3月15号离开日本,3月16号,赶到云南盈江地震灾区,向两个寨的群众发放了23万元人民币的现金,给每人发了200元。不过,陈光标在发钱后与村民举钱合影的照片在网上引发争议。
本台记者打电话给盈江地震重灾区的村民杨晓云,了解灾民对陈光标发钱的看法,
记者:"江苏有个慈善家陈光标也去你们盈江捐助了?"
杨晓云:"哎。是。"
记者:"老百姓对他的捐赠义举怎么样看呢?"
杨晓云:"老百姓还是感动,都是蛮感激他的。"
记者:"有些人对他提出批评,说是把200块钱的票子放在手上拍照片。"
杨晓云:"我们这些受灾的农民群众可能不会这么想,都是怀着感激的心。但是不会说他是故意的招摇,不会这么想这种事。"
今年1月,陈光标率50余位大陆企业家到台湾散发捐款,共发出捐款新台币近5亿元,相当于人民币1.12亿元,引起台湾各界的争议。中国大陆各界对陈光标的这种慈善方式也评价不一,媒体报道说,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公益事业要专业化、透明化、规范化的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就批评陈光标说:“这是一种慈善的暴力行为。‘陈光标式慈善’是一种慈善的倒退。”
在徐永光看来,如果以丧失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某种满足,这是一种慈善的暴力行为。“陈光标式慈善”之所以被赋予“暴力”称号,从受赠者的角度来看,是因为“陈式慈善”令受赠人心里感到不舒服,让受赠人的感恩伤害了其自尊心。从捐赠人的角度来看,则是陈光标等捐赠人行善是出于自身的某种满足,牺牲他人的尊严实现自己的优越感。
陈光标日前对这一批评作出回应,他表示‘暴力慈善’这个定位非常好。因为当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大发展必须要用‘大暴力’去推动。用暴力慈善才能推动慈善事业大幅度地进步。”
旅居美国的中国学者谢选骏认为,将“暴力慈善”这顶帽子扣到“陈光标式慈善”上,并不妥当。
“陈光标的捐款活动有三个特点,第一,连续性的大量的捐款;第二,他很多都是给非关系户捐款,什么叫非关系户呢?解释一下,就是说很多其他人的捐款基本上都给家乡或者给一些以前上过的学校呀,或者是一些与自己相关的领域,比方说有人得过病,他给这个病人的领域捐款;第三,他是非组织化的个人的捐款。什么是非组织化的个人捐款?其他的许多捐款人都是有一些基金会出头的,他不是的,他是由个人做的,完全是个人做的。这样可以省去许多机构组织,它(机构组织)本身就是对捐款的一种消耗。”
谢选骏说,中国传统文化本来非常注重乐善好施,将知恩图报作为人的优良品德。但过去几十年,中国人的这一传统被压制,接受帮助的人甚至会被认为是一种耻辱,因此才有了所谓暴力慈善的说法,好像拿了别人的钱,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而不是想在自己成功后,怎样去回馈社会?再去帮助其他人。
“美国社会的情况跟中国不一样。美国人从小受到社会的帮助比中国人从小受到社会的帮助要多一点儿。所以他们在处境好了以后就很自然地想回馈社会。因为等于是把他们早期受到的一些社会的帮助给它体现出来。”
谢选骏表示,高调捐款派钱只是行慈善的一种方式,陈光标的做法谈不上是中国慈善事业的倒退,
“共产党革命它就是把接受施舍看成是一种罪恶,它认为应该起来斗争,去抢、去夺才是对的。接受别人的施舍是不对的。现在中国社会在转型之中,就需要回到一个常规的状态。所以中国人在转型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扭曲的心态。一方面需要介入捐赠;另一方面按照共产党的文化来说,又对捐助产生一种羞耻感。所以这里头就有一种内心的冲突。在这种内心冲突的煎熬之下,往往这些受捐的人对捐赠者有一种敌意在里头。你给他钱,他还恨你。”
就目前中国大陆慈善事业的现状,谢选骏认为,中国需要有更多象陈光标这样敲锣打鼓去行善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人在致富后行善回馈社会蔚然成风。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高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