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界表现出对民国史的浓厚兴趣

中国大陆近来举办各种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对于民国史的研究兴趣颇为浓厚。有学者指出,中国在民国时期出现了现代国家制度的雏形,这段历史值得研究。

0:00 / 0:00

台湾的联合新闻网9号的一篇报道说,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大陆民间不满现状、怀念往昔,掀起“民国热”。报道说,“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中华民国,目前仍在台澎金马实行有效统治。”

中国大陆知识界和文化界对于民国史的浓厚兴趣并非始自对辛亥革命的百年纪念。几年前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的拍摄就是有说服力的见证。这个有深度的连续剧据称由于某领导人的一句话而不能公映。

不过,美国俄克拉荷马中部大学西太平洋研究所所长李小兵教授表示,大陆近来的一些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很难说是自发的:

“所谓的民国热也可能是一些学术活动、社会活动,和往年比起来今年可能多一点。但是这并不是一种自发,从下到上很普遍的一种活动。这反而是很多学校、单位由官方组织的。在国外我们也知道,领使馆鼓励学校、还有一些学生团体组织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活动。所以这个没有很广泛的社会代表性,或者说反映了人民对当权者的不满。这个好像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李教授说,大陆开展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是从国家的统一着想,但在骨子里头,大陆政府相信“三个代表”理论超过相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现在的政府认为‘三个代表’确实代表了民族的利益。三民主义、振兴中华这一百年都没有完成。可以说现在我们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所以政府像是利用这次百周年活动,进一步证明这个代表性。”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表示,大陆知识界这些年对于民国史产生浓厚兴趣: 民国对实行宪政的尝试、民国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尊重,等等:

“能不能称之为民国热,不敢断言。但是的确是存在着很多人对民国那段往事非常感兴趣。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对民国初年的宪政和抗战结束之后的试图实行宪政,对这个有很多的研究;另一方面一个主要的热点就是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给予高度的评价;再就是民国时期一些政治人物他们重视文化、重视教育,哪怕是某些军阀也非常重视文化、重视教育。这样的事情确实在大陆流传。在民国时期,中国实现了迁徙自由,废除了两千多年的户籍制度,中国人出国基本上不用签证,国外给中国公民很高的待遇等等。可能这些也是人们不太了解或者是感到稀奇的地方。”

胡教授说,民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现代国家制度的雏形,这段历史值得研究。胡教授表达了这样一个见解: 孙中山先生试图把普世价值与中国传统文明相结合:

“我认为民国的确是值得研究。中国曾经一度走上过这样一条道路,他虽然不是完全的宪政民主,也很难说它的市场经济很发达;但是却在建立现代国家制度方面做出过一些努力,或者说建立了某种雏形。所以,这也正是目前中国知识分子所感兴趣的。另外,大家思考的重点也是为什么这样的一个现代国家制度的雏形后来则没有发展下去?中国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这的确是发人深省。孙中山的思想没有实行下来,并不是因为孙中山的思想从理论上存在多少缺陷;我认为还是因为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帝王专制体制影响深远。从世界上来看,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很快地从皇权专制一下子过渡到民主社会。孙中山还吸纳了苏俄的很多思想,也把中国传统的像考试院、检察院这样传统的中国的东西放到了它的三民主义之中。而且他与宪政派有很多理念上的不一样。可以说孙中山的思想中既有民主的火花,又有专制的种子。他也是试图把普世的价值与中国的文明结合起来。但是就是他这样一种思想最终也归于失败。当时中国急于改变国家的面貌,一种激进浪漫主义之分占了上风。”

胡教授说,使孙中山的思想不能在中国彻底实行的“激进浪漫主义之风”,直到78年之后才有所克服。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