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用戶註冊須實名登記 籤協議不得仿冒新聞媒體

2021.10.27 09:08 ET
網絡用戶註冊須實名登記 籤協議不得仿冒新聞媒體 電腦用戶坐在顯示器附近,顯示中國警方關於在北京使用互聯網的信息。
美聯社圖片

中國官方出臺有關互聯網用戶名稱信息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提出互聯網用戶賬號使用者實名註冊、使用的賬號名稱信息,不得假冒、仿冒、捏造新聞媒體的名稱和標識等。評論認爲,中國網絡信息將受到更嚴厲的監管。

中國國家網信辦本週二(26日)開始,就《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信息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意見稿》提到,互聯網用戶賬號使用者註冊賬號時,應當與互聯網用戶賬號服務平臺簽訂協議,提供真實身份信息,遵守平臺內容生產和賬號管理規則、平臺公約和服務協議。還規定,互聯網用戶賬號使用者註冊、使用的賬號名稱信息,不得假冒、仿冒、捏造新聞媒體的名稱、標識,或擅自使用新聞、報道、報刊等具有新聞屬性的名稱信息。



時事評論人劉亞平本週三接受本臺採訪時表示,這份徵求意見稿明顯是對網絡用戶的身份進行覈查:

“原來註冊賬號是需要手機號碼和郵箱,可能會出現一個人擁有多個手機號或非實名的手機號,郵箱就更加自如了。現在等於是需要身份證信息註冊,可更加精準定位和了解每一個人的言行。這也是維穩的新措施,所謂互聯網維穩。”

身份證註冊賬戶守六項禁令

互聯網對網絡用戶提出六項嚴格禁止的內容。包括假冒、仿冒、捏造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等組織機構的名稱、標識; 假冒、仿冒、捏造新聞媒體的名稱、標識,或擅自使用新聞、報道、報刊等具有新聞屬性的名稱信息的; 假冒、仿冒、關聯國家行政區域、機構所在地,標誌性建築物等重要空間的地理名稱、標識。


北京舉行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參觀者在展臺上使用筆記本電腦,保安站在附近。(美聯社)
北京舉行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參觀者在展臺上使用筆記本電腦,保安站在附近。(美聯社)

劉亞平認爲,上述內容可以歸結爲當局限制嚴厲的具體內容。他對本臺說:

“擔心出現假信息所造成的羣體性事件,導致事件失控。尤其是帶有特定標識的或者名稱的地方發出的信息就更容易讓人衝動。(禁止)故意夾帶二維碼、網址、郵箱、或者使用同音、諧音、相近文字,說白了就是有很多詐騙嫌疑,詐騙不但損害受害者,還損害中共的利益,因爲受害者也是當局的韭菜,自己的韭菜被別人割了,他(政府)肯定是不舒服的。”

中國互聯網資訊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擁有約十億用戶,已經成爲民衆生活的重要部分。關注互聯網言論自由的評論人士蔡慎坤對此感嘆道,中國互聯網管理者從不熟悉互聯網,發展到駕馭互聯網。他相信對互聯網的監管力度只會更上一層樓。他對本臺說:

“人們在互聯網上無論是註冊登記,還是發表言論,參加活動,都會受到很多的限制。他採取的是一種高壓,令人恐懼的限制辦法,讓每一個參與互聯網討論的人都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學者:中國互聯網失去應有價值

蔡慎坤錶示,未來民衆在網上除了轉遞基本的生活及工作信息,不能發表任何有爭議性的意見。他說,互聯網在中國已經失去存在的意義:

“因爲在互聯網上,你不可能說你想說的話,不可能做你想做的事情,甚至是基本的信息傳輸都會受到嚴格的監管。”

根據中國官方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網上零售額達11.76萬億元。不過,因在網絡發表自主言論被拘留、甚至判刑的網民人數,近期快速上升。記者所見,在微信羣內,多數人只發圖片或轉發新聞鏈接,不發評論。


記者:喬龍     責編:許書婷  嘉遠      網編:瑞哲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