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过境》作者谈创作经历(图)

美国出生、香港长大的纽约地区检查官安德鲁•福田, 曾把自己多年接触华裔年轻人的经验写成的小说《过境》,带到今年的香港书展。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他谈到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和移民经验。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紫荆发自纽约的报道

0:00 / 0:00

很多关于移民的小说都是奋斗成功的故事,但移民融入美国社会却各有辛酸。

福田:“我在中国城接触的青少年都很自豪,有活力,热爱生活,以身为中国人而骄傲。但是他们也承认,只要在中国城跟朋友在一起,他们就感到安全。出了这个社区就是脆弱的。身为少数族裔,因为不同的面孔会比较突出。如果别人对你的态度是负面的,你当然不想受到注意,就想在‘雷达’范围之外生活。”

小说《过境》的主人公徐星是15岁的新移民,不象其他人在中国城和华人社区,他在纽约上州白人聚居的地方上中学。于是他乐于潜水,保持着沉默,不为人注意的存在着,直到一个、两个学生接连失踪,怀疑的目光落到徐星身上。身处社会边缘,使徐星更具洞察力。但是在他接近发现凶手的时候,对他的怀疑也更深了。

有地检官的经验和多年参与青少年的辅导,使福田写这个惊险故事得心应手。不过,他依然花了十年的时间精雕细琢。

亚洲人是否天生沉默?福田认为不是。 中国城喝早茶的地方都很吵的。球场上、夏令营的亚裔孩子也大呼小叫的。但是,如果说英语的口音被嘲笑,自尊心比较强、又觉得自己聪明的人,就可能不说话、不表达自己的想法。

福田:“在课堂上,中学也好,大学也好,为什么华人学生比其他人沉默,有文化的因素:美国学生都是受到鼓励,有话直说;在中国大陆,多数都不鼓励课堂参与。还有就是移民的经历造成的。”

福田说,有个孩子,因为父母去上州很远的地方打工,他在那里觉得从狮子变成了老鼠。

福田的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中国人,生在美国,回到香港念英国人的学校。既妒忌暑假回家的英国朋友,又羡慕香港本地人,心中找不到自己的家。所以,当他回到美国,做中国城青少年的辅导工作时,很能理解他们心中那种还不能把美国当成自己家的感觉。

他和年轻人一起打球,到户外过夏令营。也曾经带着这些年轻人走进一家教堂,但是人们都用奇异的眼光看着他们,布道也停止了。因为他们显然是不同的民族。那是一种被区别对待的尴尬经历。福田把这种孤独感也写进书里。但他还是认为,我们都是美国人。

福田:“美国人都是从不同国家来的,不管是第一代移民,还是第二代第三代。对美国来讲,大家都是移民。我虽然是美国的亚裔,但我跟其他美国人一样都是美国人, 不管是在这里生的,还是已经四五代了。 ”

福田认为,同化所在国文化的同时,不应该丧失自己的文化传统。需要记住自己是谁、自己的民族。不过同时应该敢于走出自己的圈子,结交新的朋友,了解自己和父母决定来这里定居的这个国家,不能只图安逸留在中国社区。

书名Crossing,翻译成《过境》有翻译成 《行》。 美国的人行横道或者火车路口就叫Crossing。表面上是从中国到美国走过这个路口。另外的层面福田也希望让西方读者穿过移民的表面,了解其内心。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紫荆发自纽约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