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划实行居住证制度

中国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透露《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已经形成,正在征求意见,将报国务院审定,在全国推广。

0:00 / 0:00

据《北京晚报》报道,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在“统筹城乡社会发展 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提案办理协商会上透露,目前公安部正在起草的《居住证管理办法》,主要是为解决农民工进城的迫切问题,通过居住证解决他们落户通道的问题。中共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综治办主任陈训秋也表示,今年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正在推行居住证制度,把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社会保险、考驾照、办理住房手续等纳入其中。在国家层面,将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更多着眼于为流动人口服务,而不是管理。附着在居住证上的各项公共服务,将先按国家相关规定,将流动人口的就业、技能培训、子女就学纳入,对其余公共服务不作硬性规定,仅列出可以包含的项目,具体操作留给各省市按照实际情况确定。

美国民间机构“中国信息中心”的中国学者杨莉藜认为,中国大陆如果不取消现行的户籍制度,只实行居住证并不能解决农民工的权益和待遇问题:

“看到这消息我也感觉到比较兴奋,因为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中国的户籍改革是想要起步的意思。但再仔细看一下,其实它现在要做的并不是对整个户籍有什么大的改动,而还是农民工怎么样在城市住下来问题。过去我们知道对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口的管理主要是靠暂住证制度。孙志刚事件之后,暂住这个词基本成了贬义词。它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批评的主要核心就是中国的公民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什么要暂住?说后来好多城市开始不用暂住,但证件还是一个类似的证件,但不叫暂住证,叫居住证。看来让人乐观的东西不是太多,它只是说由原来的暂住证改为居住证。针对流动人口还是和原来城市的居民没有扯平。因为你有这么一部分人拿着证件跟城市原有的居民是不一样的。”

《北京晚报》的报道还说,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表示,户籍背后是城乡两种不同的福利体制,两者的差额就是户籍的价值。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改革这两种福利体制,提高农村福利,将城市的福利货币化,使两者渐渐趋同。不能只让农民承担经济改革成本的全部承担。他提议,以承包地换社保、以宅基地换住房。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王军涛就中国的居住证制度表示:

“我估计跟中国历来的改革先搞双轨制一样,原来的先不动,把新增加的这部分按照新的制度管理,然后逐步把旧制度向新制度并轨。还有一个我觉得可能这个计划还是不愿意增加财政负担。中国和美国不一样,美国有很多的社会保障是联邦政府在提供。中国是地方政府在提供,所以它不愿意,它有个利益保护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认为,受中国城乡分割及户口制度的约束,目前中国城镇化是“伪城镇化”。大量农村产业工人虽然居住在城市,却不能同等享受城市的各类公共服务。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消费模式也与城市居民不同。未来政策应该是消除这种“伪城镇化”。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