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海岸9级地震引发海啸破坏了日本沿海的核发电厂设施,核泄漏问题引发全世界和中国对核灾害的关注。广州的《南方日报》报道说,深圳作为滨海城市,而且紧邻中国的大亚湾核电站,在避难场所建设和资源配置方面仍存在缺口。
自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深圳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已正式实施,到2020年,深圳的避难场所将增加至一千一百多处,可满足400万—600万人的避难生活,同时将建设核避难场所70个。
美国首都华盛顿中美科技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谢家叶认为,深圳人口密集,又紧靠大亚湾核电站,有必要建立更多的核避难场所。
“这还是一个消极的。我觉得比较积极的就是怎么样做好核电厂本身的一些防护技术和研究。然后(做好)地震的研究,下面板块的运动,让你有足够的时间来撤退老百姓。这才是一个比较好的积极性的措施。(大难)一来全都钻进避难孔里面,一个比较消极,第二个不够现代化。”
日本发生核危机之后,中国国务院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发布公告称,在核安全规划批准前,将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物理学教授方励之表示,中国应该汲取日本的教训,在核电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上进行适当调整,特别是在核电厂的选址方面应该进行多方面评估。
“当然选址是很重要,因为反应堆这些东西只要出一件事情它的影响就相当大。所以一定要保证它根本就是万无一失或者说出现状况以后,能够再可控。”
中国环保部官员日前表示,中国大陆当前运行的13台核电装置一切正常。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不会对深圳大亚湾核电站造成任何破坏性影响。
他表示,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二期工程位于海边,在设计时已考虑到预防海啸的措施,可以抵御6.5米左右的海浪。方励之教授认为,日本大地震表明,核电站的安全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中国大亚湾核电站可抵御6.5米的海啸,如果遇到8米海啸有什么应急措施,这要预先考虑。
“实际上核电站的建立从世界范围来说也就是战后50年代末期60年代才开始。所以这里面当然也不断地出现事故。但真正的大事故大家知道只有一个,俄国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和最近这个算是大的了。所以,这种经验我觉得确实还是不够。尽管日本它已经考虑到了很多方面,实际上还是有考虑不周的时候。至少在异常条件下如何应对?这方面可能还是需要改进。”
据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中广核集团所属的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以及正在建设中的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宁德核电站、广东台山核电站等,在厂址选择及设计阶段已充分考虑到了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的因素,大多选择在沿海地质结构稳定的区域。在工程设计及建设阶段,也在防抗强地震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落实了纵深防御原则。
美国首都华盛顿中美科技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谢家叶建议,中国在核电厂的安全防备方面应该采取世界最先进技术,深圳大亚湾等南方沿海的核电站,应该充分考虑强台风引起的巨浪等自然灾害。
“核电站的防护措施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大家都在研究。随着各方面技术进一步的先进,我觉得这个方面的危险性跟几十年前相比,跟上个世纪相比,现在的危险性已经大大地减少了,但还是要充分的注意。”
中国当前全球最大的在建核电基地辽宁红沿河核电,采用了比大亚湾核电站安全性能更高的改进型压水堆技术方案,概率安全指标进一步提高,防抗强地震能力进一步增强。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工程已经开工建设的4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正在进行安装和调试。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高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