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國留學生"政治出櫃"仍須提防風險

自由亞洲電臺記者 Jim Snyder
2023.04.30 08:35 ET
在美中國留學生"政治出櫃"仍須提防風險 "Shawn" 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看書。她說,在北京天橋上舉橫幅直到被捕的"四通橋人"啓發她加入校園活動,抗議祖國政府措施。
自由亞洲電臺 攝影/Gemunu Amerasinghe
ENG_StudentGroup_04232023_04.JPG

Shawn 望向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和 Butler 圖書館。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人數遠超過來自其他國家的國際學生。2021-2022學年,共有超過29萬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就讀。(RFA photo/Gemunu Amarasinghe)

ENG_StudentGroup_04232023_06.JPG

出了哥大校園幾條街後,Evan談起成立白紙會動機的語氣更有力了些,也談得更深入。但他仍然擔心可能會因爲批評中共而招致報復,因此要求記者遮蔽他的身分。 (RFA photo/Gemunu Amarasinghe)

ENG_StudentGroup_04232023_05.JPG

Shawn 和其他學生走過哥大正門 (RFA photo/Gemunu Amarasinghe)

ENG_StudentGroup_04232023_07.JPG

公開批評中國政府可能會陷入"非常危險的處境," Shawn 表示。圖爲 Shawn 在校園圖書館閱讀。(RFA photo/Gemunu Amarasinghe)

ENG_StudentGroup_04232023_08.JPG

Shawn 的朋友在11月28日的抗議中被打到不省人事。Shawn說,那名顯然是中國人的男子應該不是學生。發言批評中國政府的中國學生家庭也會受到公安警察盤問。(RFA photo/Gemunu Amarasinghe)

ENG_StudentGroup_04232023_09.JPG

Sveta Lee 在3月31日於哥倫比亞大學教室裏張貼照片。Lee和她的母親都在美獲得政治庇護,所以她不擔心露臉。(RFA photo/Gemunu Amarasinghe)

ENG_StudentGroup_04232023_10.JPG

Lee 給記者看她手臂上紀念失敗的藏區起義年份的刺青。(RFA photo/Gemunu Amarasinghe)

ENG_StudentGroup_04232023_12.JPG

Alex Chan是自由街案的工會組織者,也是從紐約大學畢業未久的校友,她說當年她在學校圖書館的大布告欄看到A4紙張大小的傳單聲援在中國的抗議者時,感到萬分感動。Chan 說,"每天到圖書館都會看到一張新的傳單。" 攝於4月1日於紐約唐人街。Chan 生於美國,但在香港長大。(RFA photo/Gemunu Amarasinghe)

ENG_StudentGroup_04232023_11A.JPG

紐約大學研究生"Viola" 在4月1日在紐約街頭協助組織抗議中共的活動。她說有些中國學生在海外留學時,在脫離北京的"長城防火牆"管控下,"政治出櫃"。她說,"我們的活動讓中國人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RFA photo/Gemunu Amarasinghe)

ENG_StudentGroup_04232023_14.JPG

Alex Chan, 中,和西藏抗議人士 Nima 喇嘛,左;在紀念李文亮醫師逝世三週年的紀念活動中默哀。(RFA photo/Gemunu Amarasinghe)

ENG_StudentGroup_04232023_15.JPG

Viola 在紀念李文亮醫師的活動中發表演說。(RFA photo/Gemunu Amarasinghe)

ENG_StudentGroup_04232023_13.JPG

在2023年2月5日於紐約中央公園舉行的紀念新冠疫情初起時,率先發出警訊,最後不幸染疫過世的李文亮醫師的活動中,華裔抗議者遮蔽臉部,試圖掩蔽其身分。(RFA photo/Gemunu Amarasinghe)

ENG_StudentGroup_04232023_17.JPG

在中央公園的一棵樹上張貼的標語牌攝於 2023年2月5日。(RFA photo/Gemunu Amarasinghe)

ENG_StudentGroup_04232023_16.JPG

參與活動者戴口罩掩蔽身分。(RFA photo/Gemunu Amarasinghe)

受到中國國內的白紙抗議行動激勵,在美中國留學生開始學習如何進行組織和動員活動。然而,北京當局在密切注意海外中國留學生行動。

中國留學生Evan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就讀碩士班,在校園咖啡廳裏,他神情緊張地環顧四周,解釋爲什麼要幫忙組織社團,挑戰中國政府不可動搖的權威。

戴着黑色洋基隊球帽的Evan說: “在這兒,我們可以做些在國內沒法做的事情。”

但Evan的舉止神情也顯示,即使是遠在距離北京七千英里的美國,“做什麼事情”也是有風險的。在四周沒有太多潛在的同情北京的亞洲學生時,他就能較放心地暢所欲言,對哥倫比亞大學的“白紙社會”侃侃而談。“我們能組織一個社羣,讓彼此感到並不孤單,”即將成爲社會學家的Evan說,“到時我們也能看到,也許還有更多我們能做的事。”

Evan是受訪者選擇的化名,以保護他的身分,避免他在日後回中國時遭到報復。

"Evan" 在哥倫比亞大學附近的公園閱讀。攝於2023年3月31日談到他在學校發起成立白紙會,挑戰中國共產黨政策的努力,他說:"我們可以做點在國內不能做的事情。" (RFA photo/Gemunu Amarasinghe)
"Evan" 在哥倫比亞大學附近的公園閱讀。攝於2023年3月31日談到他在學校發起成立白紙會,挑戰中國共產黨政策的努力,他說:"我們可以做點在國內不能做的事情。" (RFA photo/Gemunu Amarasinghe)

政治出櫃

“白紙社會”的名字源自去年秋季,這是因當時中國國內各地民衆對當局清零政策手段的不滿和新疆大火燒死10人的新聞而展開了白紙運動。當時中國各地許多民衆手舉白紙,反諷中國政府的言論審查讓敢言者都進了監獄,Evan說,包括他的兩個朋友也是這樣。

Evan和他的同學在美國就沒有這種恐懼。然而,當他們選擇“政治出櫃”時,他們還得考慮美國學生不會經歷的後果。所謂的政治出櫃是指中國學生在留美時期,逃脫中國國內“防火牆”的審查限制和少年時期普遍以自我爲中心的思維,去擴展深化他們的世界觀。

同爲白紙社會成員、外表沉着冷靜的二年級學生Shawn說,公開批評中國政府是“非常危險的”。公開批評中國共產黨的海外中國留學生會遭受抱持民族主義觀點的同伴騷擾,同時,中國的地方公安部門會去造訪他們在國內的親人。

美國政府和自由之家等人權組織表示,像這樣因批評中共而招致的“跨國鎮壓”案例相當普遍。美國司法部最近起訴了44人,其中包括33名中國公安警察,

罪名是騷擾在美的華人異議人士。另有兩名男子遭控在紐約曼哈頓設立非法祕密警察站騷擾異議人士而被捕。

基於這些考慮,哥倫比亞大學的留學生謹慎規劃,希望能在中共密切監視下,仍然能把去年秋季哥大校園開始的支持中國白紙運動的活動延續下去。

被打到不省人事

國際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一項調查指出,2021-2022學年,共有29萬名中國學生在美國就讀。在美高校就讀的中國留學生人數遠超過其他國家。

許多中國留學生來美后加入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Chinese StudentsScholars Association, 簡稱CSSA)以助其適應在異鄉的生活。

但據傳有些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的分會接受北京政府資助,因此想要享受在美國新獲得的政治自由的學生認爲,他們必須尋求其他管道才能表達他們的想法。中國否認它針對的是海外對其政府的批評者。

近來有多起事件顯示出勇於發聲的風險。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一名學生去年因爲張貼一封讚揚天安門示威者的信函,接着就在校園受到騷擾,而他在中國的父母遭公安上門拜訪。

在波士頓,警方逮捕一名中國學生,因其騷擾另一名張貼傳單,支持中國追求民主的學生。

在哥倫比亞大學,Shawn 有個朋友在11月28日的抗議活動中被不知名人士攻擊,被打到不省人事。Shawn 認爲出手打人的華人男子並非學生。

其他不太嚴重的騷擾形式似乎更常見,但仍然提醒學生他們無法不擔心。去年秋天,參與西藏紀錄片放映會的人們注意到有一名顯然是華人的男子不斷隔着窗戶拍照。

正在協助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創立自由西藏(Free Tibet)分會的白紙社會會員Sveta Lee說,她在校園各處佈告欄張貼的海報被撕毀、或被寫上“西藏是中國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早在進入高校前,Lee就見識到中國的跨國影響力。2011年,她家從中國東北地區搬到白俄羅斯,她上高中後,就因爲參與抗議長期掌控白俄羅斯的獨裁者亞歷山大-盧卡申科而被逮捕,在拘留所過了一夜。

翌日,兩名中國學生把她接出來,並且“告訴我,如果日後不想再惹麻煩,就別再參加這類活動。”

低調招募志同道合者

Lee 和她的母親現在已經獲得美國的永久居留權,能夠暢所欲言,她用染成藍色的頭髮和手臂上的西藏抗爭刺青來表達她的想法。

但是持臨時簽證留在美國的中國學生對於積極參加宣傳活動的不安也可以理解。

Sveta Lee 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建築物前留影。Lee 是白紙會的會員,她也協助創立哥倫比亞大學自由西藏(Free Tibet)分會。(RFA photo/Gemunu Amarasinghe)
Sveta Lee 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建築物前留影。Lee 是白紙會的會員,她也協助創立哥倫比亞大學自由西藏(Free Tibet)分會。(RFA photo/Gemunu Amarasinghe)

他們用加密的溝通應用程序 Signal 聯繫,確保自己的名字不和社團有關連,而且在參與政治議題討論前,會先搜尋看對方是敵是友(Evan說他特別受不了工科的學生,因爲他們深信技術的威力能夠解決所有問題)。

他們最大的恐懼是如果做了什麼事情後,給他們的家人惹上麻煩,Shawn也是化名。多數的留學生都說,他們的家長不知道他們參與的活動、或是不支持他們參與此類活動。

他們說,過去在家裏鮮少有對於政治議題的討論。

Evan從他父親身上看到這樣做有太多的代價。Evan的父親曾參與1989年天安門廣場學運,下場是此後的十年裏,他很難找到工作。對年輕的 Evan來說,父親面對坦克的故事聽起來超了不起,於是他說給小學同學聽。

現在回想起來,他覺得“我真是笨死了。我爸把我罵慘了。”

Shawn 一頭黑髮,長長劉海、戴着各地大學活動人士偏好的圓鏡框墨鏡,自小認同她父親的政治觀點。Shawn的父親是某家開發銀行的高管,參與和經歷了中國經濟迅速起飛的蓬勃發展階段。

中國經濟的復甦讓將近八億中國人在2022年前脫貧。

“我以前認爲中國是個偉大的地方,因爲我們的意識形態和忌妒我們在這麼短時間內發展,自然引來很多天敵,”Shawn 說。

她說,通常與朋友的政治討論僅限於外交事務或二次世界大戰,當時中國被日本入侵。但在哥倫比亞大學,她遇到了維吾爾人和香港人,他們分享在中共高壓下受苦的經歷,讓她進一步瞭解中國崛起故事背後的不同方面。

去年朋友轉發了“四通橋勇士”在北京四通橋上掛起橫幅,要求結束新冠清零政策和中止習近平任期的視頻時,Shawn說她感到一種新的衝動,想要有所行動。

“我意識到,處境遠比我艱難許多的人竟然都可以做出如此勇敢的舉動,”她說。“與四通橋勇士比起來,我享有的特權多得多了。”

電影放映與卡拉OK

目前白紙社會的規模很小,但學生們希望能隨着時間推移,通過Instagram賬號分享等課餘活動和社交活動,他們能獲得更多學生的支持。

第一個活動在2月16日舉行,放映 HBO 影片 In the Same Breath。這部電影的內容是關於中國官方對武漢爆發新冠疫情的處置方式。

主辦單位在放映會場分發調查問卷,請觀衆發表自己對新冠疫情以及他們對中國社會運動的未來的看法。

Shawn說,下次的活動可能是卡拉OK,邀請大家唱抗議歌曲。她這麼做的用意是想讓各個族羣,不論是漢人、維吾爾族人、香港人、西藏人,都能聚在一起,透過不引發衝突的方式,從彼此的經驗中學習,就像她一樣。

這些學生都不期待他們的努力會引發大規模社會運動,進而推翻習近平的政權,但反對習近平的第三個任期和緊縮的控制手段的確是動力。

這些學生也說,在和同學的討論中所獲得的鼓勵讓他們很驚訝,不過這些支持的響應尚未能反映在他們的Instagram 賬號的追蹤人數上。目前白紙社會的賬號只有大約60個追蹤者。

Evan說 :“我和同事聊也和同學談,我以爲他們很多人都是支持政府的作爲,也不知道在中國發生的事情,但其實不然。”Evan的志向是回到祖國,研究農村流動人口所受到的對待,

“問題是他們(我的同事和同學)在中國國內的社會地位較高,所以他們的視野有限。”但他們大多數對國內發生的事都感到不滿。他說,這種不滿情緒反映了在家鄉的朋友的看法,但這是大家甚少輕易表達的觀點。

編輯:梒青    翻譯:遊敏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