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維權報道先河 “非新聞”創辦人盧昱宇刑滿出獄
2020.06.16 11:15 ET
中國大陸公民記者、民間維權抗爭紀錄平臺“非新聞”的創辦人盧昱宇, 因涉及“尋釁滋事”服刑四年後,週一(15日)獲釋。據瞭解,他目前正在家鄉貴州接受隔離。有評論認爲,“非新聞”當年爲中國的維權報道開創了新路,但仍然荊棘滿途。
被羈押整整四年的盧昱宇,週一刑滿從大理市監獄獲釋後,隨即返回老家貴州,全程由貴州當局派人陪同。他抵達後給代表律師王宗躍報平安。
王宗躍:“他刑滿釋放已經到家了,到家了以後已經報平安了,給我打電話的時候,聽他口氣,精神狀態還是可以的。”
盧昱宇被捕前和女友李婷玉在推特上以“非新聞”的網名統計和發佈中國的羣體事件,在全盛期一年內曾報道2萬9千多起事件。直到2016年兩人以“尋釁滋事”被羈押,翌年盧昱宇被重判4年,分案處理的李婷玉則傳出取保獲釋。
在盧昱宇被羈押期間多次爲他存款存物的維權人士王荔蕻透露,盧昱宇在獄中患上抑鬱症,服刑期間曾提出申訴,但被大理市檢察院駁回。
王荔蕻:“那段時間抑鬱症很嚴重,也睡不了覺,就想請他父親跟律師說一下,他想看病,好像當時也達不到願望,後來律師去看了她一次,幫他做了申訴,申訴遭駁回了,肯定是心情非常差嘛。他原來是比較倔強的一個人,估計裏面肯定是環境非常不好,我們曾經也給他寄書,書給退回來啦。他父親可能也好長時間沒去。”
大陸維權新聞生存空間越來越窄
國際人權組織“國際特赦”研究員盧利安認爲, “非新聞”開創了“以羣體爲焦點”的先河,改變了人權報道的視野。
盧利安:“當年‘非新聞’收集的一些資料跟報道,很多時候都是一些當地的罷工、示威或者羣體事件,非常即時。他們報道的方式可能跟一些人權網有點不同。它不是隻關注一個維權人士,而是說一個羣體事件,關心整個羣體面對的議題。”
她說,維權網站在中國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窄,加上微信受到當局嚴密監控,消息往往還沒發佈就已被封殺,雖然有科技幫助,但前景並不樂觀。
盧利安:“我們見到很多中國朋友會用不同的方法,其中一個方法是GitHub,因爲它在中國大陸還沒有給封掉,很多做IT(資訊科技)的朋友也會用的,但是它的傳播比較慢,就算你成功把資料放上去,把鏈接發出去還是不容易的,未來就算找到平臺可以收集資料,但是傳播或者從不同渠道收集在地即時的信息,就變得越來越困難。”
被捕前致力整理發佈中國各地的維權羣體事件,使盧昱宇李婷玉備受國際社會肯定,4年前曾獲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頒發年度新聞自由獎。
記者:高鋒 責編:胡力漢 嘉遠 網編: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