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媒爲胡鑫宇事件降溫 "闢謠"再成重點

2023.02.03 00:25 ET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中國官媒爲胡鑫宇事件降溫  "闢謠"再成重點
微博圖片

伴隨江西學生胡鑫宇死亡事件的公衆質疑日趨強烈,中國互聯網主管部門國家網信辦日前通報,近半年來,當局已針對各大網站平臺的二十五萬餘條信息標註了所謂的"謠言標籤",而官方媒體更呼籲民衆要對事件調查結論"保持理性"。

 

 

中國互聯網平臺加大對所謂謠言的打擊力度。據新華社報道,去年8月以來,中央網信辦舉報中心組織12家網站平臺持續開展網絡闢謠標籤工作,對涉及疫情防控、衛生健康、食品安全、教育就業等領域,網民反映強烈的網絡謠言進行查證和標記。

截至目前,通過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發佈425條闢謠標籤,各大網站平臺依據闢謠標籤對25萬餘條“謠言”進行了標記。

 

網信辦建立“網絡闢謠標籤”。(網絡圖片/古亭提供)
網信辦建立“網絡闢謠標籤”。(網絡圖片/古亭提供)

網絡言論管控進一步升級

山東時事評論人士張先生週五接受本臺記者採訪時表示,官方對互聯網言論的限制力度不斷加大,特別是胡鑫宇事件,衆多自媒體和網民對官方公佈的胡鑫宇失蹤及死亡結論提出疑問。

他說:“特別是加上胡鑫宇案件發生以來,網絡爆發質疑,現在看來,一定會掀起一股新的、網絡言論打壓的風潮。這最主要是爲保護官方‘一言堂’的網絡言論,要以官方的發佈爲準。”

新華社引述中央網信辦舉報中心負責人的話說,網絡謠言標籤工作是整治網絡謠言亂象、清朗網絡空間的重要舉措。2023年,將持續推進網絡闢謠標籤工作,不斷健全網絡闢謠聯動機制,組織更多重點網站平臺加大對網絡謠言的闢除、曝光力度,並敦促網民通過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提供謠言線索。

張先生認爲,當局此舉嚴重傷害了中國網民的自由表達權:“這讓老百姓非常受傷害,一方面是對官方的不信任,一方面對疫情期間,一些(官方)專家的言論導致老百姓不滿。老百姓表達自己的言論,本應該自由。”

 

網信辦主導下的“網絡闢謠”平臺。(網絡圖片/古亭提供)
網信辦主導下的“網絡闢謠”平臺。(網絡圖片/古亭提供)

《人民日報》社評促媒體謹慎報道

而近期備受關注的胡鑫宇事件中,中國媒體和自媒體通過對事件報道、對案件的質疑,在互聯網形成一股強大的推力。就在官方召開胡鑫宇事件新聞發佈會當晚,《人民日報》發表社評寫道,事件的真相調查需要在專業和法治的軌道上運行,發掘真相,需要時間;判斷結論,需要證據,這要求我們對司法程序抱持更多耐心。面對各種疑問,證據纔有說服力,信任更爲專業的機構和人士才能讓理性迴歸,讓真相呈現。

對於官方通過建立闢謠平臺,將官方認爲是“謠言”的信息作出標記等問題,河北石家莊自媒體人畢鑫接受本臺採訪時說,官方所謂的闢謠就是想壟斷話語權:“還是在壟斷話語權。闢謠的標誌重點也是四個方面,就是疫情防控、衛生健康、食品安全、教育就業。其實疫情已沒這麼大問題了它還這樣做,所謂的謠言出現,他們是不允許的。”

畢鑫說,官方原本試圖借公佈胡鑫宇事件案情提高公信力,但受到網民高度質疑,這也會促使當局開啓網絡言論維穩的新措施。

 

記者:古亭    責編:許書婷 陳美華 何平    網編:瑞哲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