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政策錯了嗎?美國法律學者看法不一
2020.10.06 16:05 ET
長期以來,美國的對華政策都是以加強交往爲主軸,期待多交往能夠促進中國變革。但是最近一段時間美中對峙的局勢迫使很多人毫不猶豫地認爲,交往政策是錯誤的。但是,美國學者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持同樣的觀點。
紐約大學法學院亞美法研究所(US-Asia Law Institute)週二一早舉辦線上活動,慶祝榮退的前所長孔傑榮九十大壽。他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們談論的慶生話題,都是圍繞着中國的法治與人權。
亞美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柏恩敬(Ira Belkin)是中國刑事法專家,過去跟着孔傑榮從事中國刑法研究。他仍認爲,中國從過去任意逮捕拘留民衆、毫無法律程序規範,到建立不完美且有改進空間的現有司法體系,還是有進步。他不認同交往政策“完全無效”的說法,但中國這些年高舉所謂的“法治”,卻變本加厲迫害人權,打壓律師,纔是讓美國一些人拋棄交往政策幻想的始作俑者。
中國法治倒退人權狀況惡化 擁抱熊貓派消失
“在美國,尤其是華盛頓,貶低與中國交往政策的成果與努力,現在是一種潮流……任意拘捕扣留,就是一個重要的人權問題。中國過去的法制改革,是有過進步。但現在呢?是中國自己在人權作爲上的退步,給了終止交往派很好的理由。”柏恩敬說。
“擁抱熊貓派”過去曾是美國外交圈的主流。孔傑榮從1960年代就開始從事中國的法律研究,當時就主張美國應與中國關係正常化;1972年,孔傑榮以美國科學家聯盟訪問團團員的身份進入中國,並見了時任中國總理的周恩來。他後來協助中國建立法治,幫助中國官方建立合同法的規範。近年來,他對中國刑事訴訟程序的改革與人權問題的關心一直不減當年。
中國拋棄法治 黨治下人人是韭菜
孔傑榮的另一個門生、美籍華人學者虞平(Daniel P. Yu)則指出,他從1990年代赴美求學,曾任美國律師協會(American Bar Association)駐中國辦事處主任,自己就是親身經歷美中交往政策的見證者與受益者。
他也直言,中國人權與法治的倒退,除了新疆針對少數民族的大規模關押,過去十年,官方藉由科技的高壓管控,更勝以往,無人倖免。
虞平:“1980年代,中國開啓改革,開始走所謂的黨政分開;但現在,你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黨管一切,……中國又走回了過去的‘運動式’的社會控制與鬥爭,新的利器就是科技運用。現在,不只是中國人民活在監控下,就連中國官員也是,官方可以隨時拘留他們想關押的人。”
法治社會、程序正義成爲夢想,中國沒有人是贏家。中國近來又有官員因爲腐敗指控被抓。另外,被抓的還包括律師、異議者與出版商。這樣的案子屢見不鮮。
不過,包括亞美法研究所主任阿維瑞茲(José Alvarez)與正在臺灣訪學的美國西東大學( Seton Hall University)教授陸梅吉(Margaret Lewis)都說,臺灣從威權走向民主化,能給中國的法制與政治制度改革提供很好的啓示,而美國的交往政策也能起到作用。
阿維瑞茲還提醒,只看到中國試圖通過國際法主導世界,恐懼中國的做爲而不往來,解決不了問題。要想全面脫鉤,就很難處理好包括氣候變遷與防止核武擴散等世界性的問題,這需要美國與中國有一定程度的合作。
“交往政策可以帶來改變,但需要耐心與時間醞釀,它不是那種立即有效的勁爆政策。”柏恩敬也說。
自由亞洲電臺記者鄭崇生華盛頓報道 責編:申鏵 網編: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