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汇演中途演员拉横幅讨薪

0:00 / 0:00

湖南衡阳多名花鼓戏演员近日在当地政府举办的汇演中,中断演出在舞台上拉横幅讨薪。在场官员下令关灯后退场。有评论认为,这些演员如此讨薪凸显中国企业改制的遗留问题。

上海澎湃新闻7月17号报道说,中共湖南省衡阳市委宣传部主办“文明创建美丽衡阳”戏曲汇演,在7月9日下午汇演中途出现戏剧一幕:20多名身着戏服的衡南县花鼓戏剧团演员在台上突然展开两条白色横幅,写着“十八年不发我们一分钱,我们要生存,要吃饭”等标语。台下有500多名观众和衡南县数名党政领导人。舞台灯光在领导的授意下全部熄灭,在台下的记者也被要求关闭摄像机,随后,多名领导陆续退场。

报道说,参与讨薪的演员唐嘉国表示,衡南县花鼓戏剧团领导从1997年起便以财务困难等理由停发他们的工资。他们为了谋生只能自己组队,靠接婚丧嫁娶的商演赚钱养家。近几年戏曲演出市场不景气,他们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不得已开始维权,要求政府补发工资。此前,他们曾多次到相关部门上访,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才想到在汇演中拉横幅讨薪。

中国官方中新网7月17号报道,衡南县政府新闻办负责人对花鼓戏剧团演员领不到工资作解释说,该县原花鼓戏剧团属于差额事业包干经费拨款单位,发工资主要靠演出收入,财政给予部分补助。1997年5月到2012年5月,由于演出市场需求旺盛,剧团演职人员陆续脱离单位,并与单位达成协议,采取“自由组队、集股分红”模式参加社会演出,演出收入不再上交单位,单位不再负担演职人员工资,但仍给剧团在编人员缴纳医保、社保。2012年5月,按照有关国有院团转企改制的规定,成立了衡南县衡州花鼓戏演艺有限公司,原剧团法人注销。转企改制后的演艺公司多次要求演职人员参与公司管理和运营,但大部分人拒绝回归公司。县政府去年给改制后的演艺公司财政拨款44.78万元,演艺公司为演职人员缴纳医保、社保等保险合计36万余元,剩余经费用于管理人员工资,送戏下乡及排练新剧补助等基本支出。

对于湖南这起劳资纠纷,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中国劳工观察”负责人李强评论说:

“中国企业改制,基本上都是领导决定的,要考虑到当地政治经济情况,而没有考虑职工在转制、转岗过程中他们的权利有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或者有没有得到充分的协商。这种情况就导致了这种遗留的问题。比如这件事情,18年中可能政府觉得职工的待遇不错了,但是职工的期望值可能更高。”

湖南花鼓戏演员罢演讨薪的新闻引发不少网民关注。有网民发帖说“出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居然是关灯走人,好一招掩耳盗铃,好一个不见不问”。也有网民认为“这些剧团早该裁撤了”,“相比当年企业职工停薪留职,相当部分要交‘保职费’,十八年自己在外演出钱不用上缴,剧团包下社保医保,应该知足了,再给你发工资似乎有些过分。”还有网民认为“这些演员就是国家的蛀虫,凭什么想吃终身财政饭?凭什么不能下岗减员?”

美国中文网刊《中国事务》主编伍凡对此评论说:

“中国的文化艺术团体,过去是事业单位。但是长期用国家的拨款的模式养这些单位,对极少数质量非常高的、国家级的艺术团体,可能行得通。普通的、质量不高的艺术团体,应该走上市场。一个县级单位,养着这么几十个人的艺术团体,长期这样吃国家饭,这个路子恐怕行不通。”

伍凡认为,目前中国大陆经济下滑,地方政府财政困难,一些县连教师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更没法养地方剧团。这些原事业单位的剧团职工如果不能做好节目,增加市场竞争力,只能选择改行。

(记者:林坪;责编: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