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星期一援引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的话说,中小学校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每个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评选“三好学生”实际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过早地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从而导致学生承受心理压力。同时这种做法在感情上伤害那些未被评上“三好学生”的孩子,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顾明远说,有的孩子大器晚成,在小学阶段会表现得非常一般,如果过早地给他一些“你不如别人”的心理暗示,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
《南方日报》的报道说,不少教师对顾明远的建议表示支持,认为毕竟能评上“三好学生”的只是少数。但也有部分老师有提出反对看法,认为评选“三好学生”能树立好榜样,未尝不可。他们认为,评选“三好学生”关键是不能只看学习成绩,在评选过程中,老师也应正确引导,让没有评上的学生不要有心理包袱。旅美中国问题评论人士刘晓竹先生表示,他同意顾明远的看法:
“三好学生顾名思义一个是分数好,再一个是听老师的话,另外体现了互相竞争,它的负面效果非常大。第一,三好学生是绵羊学生,不听老师话的学生不是三好学生。但事实上,那些真正有创造性、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学生都不是十分听话的学生,他是有独立思考、独创能力的学生。中国为什么没有什么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从各个方面都缺少这种创造精神呢?我觉得中国不是没有天才,也不是没有独创性,但是在独创刚刚长出头来的时候就被打掉了,就被阉割了。我觉得三好学生和现在的教育体制就是一个最重要的杀手,它剿灭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精神。”
顾明远提出的、废除在中小学评选“三好学生”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一定的争议。据《重庆晚报》日前报道,有媒体评论认为,对于“三好学生”不应单纯讨论存废,而要改革其评选内容,保证其评选机制和程序的公正公平,克服在加分、报送等利益驱动下的“评选腐败”,回归评选“三好生”的激励意义。
报道说,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早在2004年,就曾发出倡议:废除三好学生评选制度。他的倡议当时在广州教育界引起争论。不少广州教育界人当时表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仍应进行,但标准应该改革,可以用鼓励学生发挥专长的新标准取而代之。
新华网的一篇评论说,需要改革三好学生评选内容,增加德、体、美、劳等非成绩类的内容,防止三好学生评选成为应试教育的推力。 还需改革的是评选的程序。由于三好学生的荣誉能够换成高考乃至中考录取时的加分,因此权力黑手已经插进评选过程中,三好学生评选的公正性受到普遍质疑。评论认为,三好学生与其“废”不如“改”。
中国的红网评论也说,人们应当反思的不是评选三好学生本身是不是出了问题,而是评选的机制出现了偏差,一部分网友对评选“三好学生”颇多诟病,矛头所向恰恰是学校存在“评选腐败”。 旅美中国时事问题专家方觉先生也表示,中小学生在学校是为了接受教育和引导,而不是从事钩心斗角的活动:
“我完全赞成这个呼吁,为什么应该在中小学尤其是在小学评三好学生呢?中小学生都是儿童和少年,都处在成长过程当中,他们是好还是坏,需要引导,而不是现在就给他评定一个级别。这种做法是早期的毛泽东时代的做法,这种做法需要用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和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去束缚学生的发展,去让一个孩子从小就树立忠实于党和老师,这样一种忠诚感。并且从小就让孩子们树立起一个不健康的政治投机意识。为了评上三好学生,他需要比较靠拢老师、少先队组织、学校领导,需要对党歌功颂德,需要刻意表现自己。从小就形成了政治投机心理,没有必要。”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