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轨道交通,包括地铁、机车重量和载客量小于地铁的轻轨、空中轨道列车、磁悬浮列车等。中国数以百计的城市,正在制定21世纪上半叶线路总长1万1千多公里的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其中28个城市在2015年前后建成的轨道交通线路总长为2500公里。中国交通协会一官员表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步入黄金发展期。
不过,一些二三线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特别是地铁规划,受到了质疑,质疑者认为这些城市的地质条件不适合兴建地铁,比如济南地下水大,柳州地下岩洞多,等等。也有人批评一些城市造地铁不是从交通的实际需求出发。
美国西东大学教授尹尊声则表示,发展轨道交通具有前瞻性,是中国解决交通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中国在五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现在是比美国多得太多了。美国五百万人口的城市大概也就是一、两个,中国是几十个。这么大的一个人口规模的话,光靠路内交通是满足不了的,所以必须搞地下的轨道交通,这个大概是没有什么争议的。至于说地下地质条件有没有达到,说是地下因为有水,能不能做?这我不是专家,我确实不懂。你刚才讲的济南的全城地下水比较丰富,是不是就完全不能建地铁,那同样的,上海也一样啊,上海完全是一个沙滩,它没有任何岩石结构。它的那个地下水位,挖一锹就会挖出水来的。所以,这种批评是不是有科学根据。我觉得现在北京、上海这个地铁已经算是搞的比较好的啦。但是我这次回去发现高峰期间坐地铁是极为困难,挤不进去,就是因为人太多。所以根据这样的判断,轨道交通具有前瞻性。”
尹教授说,轨道交通线路是建在地下还是地上,应根据所经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市内就应当建在地下,到了郊区了,建到地上。纽约也是,在市内是建在地下,一到郊区了,包括到Queens,到Brooks,一到了郊区人口密度不大的时候,它就开始建在地上了。目前来讲,完全是从城市内解决地面交通问题考虑。”
尹教授表示,就他所知,大的轨道交通项目的立项,都是经由上级主管部门、甚至中央主管部门批准的:
“远远不是说随便几十亿、几百亿就投进去的。包括这个高铁,现在各城自己都在盲目地建。这个东西都没有什么依据。这高铁不是说哪个城市想建就建的。我们还有铁道部,而且这技术也不是在省一级的技术嘛,高铁的技术是中央一级的技术,差一点就要出人命的事儿。它得有个规定,一旦上亿的项目必须报中央批准的。”
中山大学梁必骐教授建议,大型交通项目的立项,一定要充分考虑专家的意见:
“你在这个问题立项之前,应该让有关的专家先很好的讨论讨论,不光是一下子提到人代会上,讨论通过啊,这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梁教授对中国城市化建设的跟风攀比现象提出批评。他认为城市化建设应当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现在不光是地铁的建设,还有这些高楼的建设,这些方面我觉得都存在不少隐患,也是一个跟一个攀比。高楼而且要一个比一个高。这些东西其实有没有这个必要?并且现在就算我们要建高铁,这些东西是不是有这个必要?的确是值得注意的问题。而且现在因为这些建设搞得比较多,又不太注意怎么防范生态的破环,怎么防范灾害,我认为可能这方面考虑得不够。今后可能会引起很多后遗症。因为这些规划没有全面的考虑,特别是未来究竟会这么样?不能够光考虑眼前,对长远怎么考虑?”
有的业内人士也就一旦国家货币政策有变、银根收紧,有的轨道交通项目会成为“半拉子工程”的可能性提出警告。
这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