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家庭現狀:團聚少問題多


2018.10.17 16:49 ET
AFP-657ad070023.jpg 留守兒童成爲中國社會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AFP圖片)

中國“上學路上”公益促進中心日前公佈的有關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的白皮書顯示,40%的留守兒童每年與父母最多見兩次面;而遠離父母的愛與關懷,使這些兒童自我評價不高、常被負面情緒所裹挾、掩藏真正的自我,並更早地呈現對父母的叛逆情緒。

位於中國北京的“上學路上”公益促進中心10月16日公佈了《2018年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該《白皮書》的有關調查始於去年12月,涉及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樣本總數爲11126份。對留守兒童的愉悅、平和、煩亂和迷茫四個方面的情緒狀態進行了系統而持續的調查研究。

《白皮書》指出,在2018年有關調研樣本中有3415名留守兒童,而其中約40%一年只能與父母見面最多兩次;約20%的留守兒童一年與父母見面的次數不超過4次;留守兒童在對父母的情感依戀、精神依賴和行爲依附方面,得分都低於非留守兒童。而五年級留守兒童對父親的行爲依附呈現負值,比非留守兒童大約早一年對父親產生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而在覈心自我評價方面,留守兒童的得分顯著低於非留守兒童和半留守兒童;在情緒狀態方面,留守兒童的愉悅狀態得分顯著低於非留守兒童。

位於美國紐約的中國勞工觀察組織的研究人員伊萊恩-陸女士指出,這些年來,外界得知了許多有關留守兒童可悲狀況的報道,而他們的父母也是爲了謀生纔出門打工。中國的農民工和他們留在鄉村的諸多留守兒童都是受害者:

“中國留守兒童的數字很高,而如果這些孩子一年最多隻能見到父母兩到四次的話,那對他們的身心發展無疑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而他們的父母也是不得已纔出門打工的。因此,農民工和他們留在鄉村的孩子都是受害者。”

《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還指出,留守兒童怨恨的不是父母的“外出”,而是父母對他們的忽視。而父母雙方都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更善於將真正的自我掩藏起來。

《白皮書》的有關調研發現,常回家“看看”孩子,不如多給孩子打電話。需要與孩子進行高頻次和高質量的電話溝通。此外,母親與留守孩子多聯繫,也有助於促進孩子與父親關係的緩和。

劉新宇在接受中國網絡新聞媒體“界面”的採訪時透露,農民工問題、留守兒童問題、以及鄉村空心化問題,要從根本上根治這個問題確實很悲觀,中國的二元體制不是短時間內可以破除的。

美國中文網絡新聞平臺博訊的主編韋石也認爲,農民工和留守兒童問題都是中國體制問題,尤其是戶口制度的產物:

“我認爲這都是中國的體制設置造成的,中共實行多年的戶籍制度,以及後來的圈地做法,都是農民在農村沒法謀生,不得不出門打工,導致一大批留守兒童的產生。”

據《2018年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介紹,“留守兒童”被定義爲:“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無法與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滿16週歲的農村戶籍未成年人。”據中國民政部今年8月底發佈的數據,2018年,中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餘人,96%的農村留守兒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顧。

(記者:希望  責編:申鏵  網編:洪偉)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