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今年中秋节是“常回家看父母”被写入法律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但回家看父母的年青人并没有增加。有社会学者认为,子女常回家看父母在今日中国仍是一种奢望。
每逢佳节倍思亲,月圆中秋更是中国人希望团圆的节日。湖南长沙《三湘都市报》对今年中秋节人们回家看父母的情况进行的调查发现,当地仍然有很多老人孤独地过中秋节。接受调查的五十个不能回家的青年人,其中六人觉得假期太短,十二人表示国庆节再回家,十七人要加班,另外十五人因为花费太高和已经安排了旅游等因素不能回家。此外,对一些老人公寓的采访发现,有些老人虽然子女不少,但他们很少会“常回家看看”。
中国网络作者刘先生就此表示,这突显了中国大陆目前的社会现实。
“年青人比较忙,而且两个人要赡养两家四个老人,回家比较困难。放假单位里面还要开会,组织旅游。现在中国流动性很强,年青人在外地工作很多。尤其是农民工,让他们常回家很困难。”
今年七月一日,新修改的中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其中规定,子女要“常回家看看”。不过在第一个中秋节,回家看望老人的人并没有明显增多。深圳春风劳动服务社社工张治儒表示,对于在深圳的打工者来说,由于假期少和花费大等原因,“常回家看看”实际上是一种奢侈。
“首先打工的时间上没法把握,国家有规定,但企业不遵守休假规定。还一个经济的原因,尤其是节假日,春节、黄金周等,车票就加价,增加了农民工回家的成本。”
中国立法规定要人们常回家看父母之后,中国出现了“代看父母”的商业机构。在淘宝网上,有商家推出代看父母服务,收费从最低10元到最高1300多元,但似乎生意并不算火。
老家在湖南的张治儒表示,老人们需要的是真实的亲情,请人代为看望父母,或者只是打电话,很多时候都无法满足老人的愿望。
“父母想小孩不是打电话能解决的,父母对亲情的感受要直接接触的。”
刘先生则表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伦理为核心扩展的,孝道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随着社会发展,这种传统受到了极大冲击。目前社会体制上的一些设置不合理,也是导致年青人无法常看望老人的原因。
“中国的假期和西方不同,西方有年假,两三周假期可以随时使用,中国是固定假期,到时候大家一哄而上,造成很多困难。另一方面,老人也不能跟从孩子,退休金、医疗等都固定在当地,不能离开,这也是孩子不能常回家看看的一个障碍。”
在中国网络论坛上,很多网民对这个问题也表达了很多类似的看法。有人强烈要求,中国每年设立一周的“看望老人假”,而不是简单地把很难具体操作的“常回家看看”放进法律之中。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石山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