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绝大部分回忆中,台湾人都是非常友善的。身为一个八年级学生,从家门前的泥泞路等校车,小孩看见我们都会说:‘美国人,OK!’那应该是一种美国人是台湾人盟友与伙伴的直觉,就算小孩子也能了解。”
会场一幅大看板上,印着上面这一段话。这是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前任处长杨苏棣的台湾记忆。一九六三年,杨苏棣十二岁时,在海军服役的父亲派驻台湾,杨苏棣也跟着在台湾度过了两年的少年时光。
现任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司徒文,用一句流利的普通话,“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为他的致词开头。他说,这场展览呈现了六十年来的台美关系。对美国而言,台湾不仅因为自身的战略地位而重要,更是美国再次承诺要和台湾人民建立长久稳定的友谊。司徒文说,美国很荣幸,能协助台湾一路走来,建立如今这样一个健康、有活力的社会,并且有着卓越的经济成就。
随后上台的马英九总统说,近代台湾和美国关系的关键应该是二次大战期间,由于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接着中国也对日宣战。在大战结束前的开罗会议上,基于美国的支持,才在后来的「开罗宣言」中,明确载入台湾「必须归还中国」的文字,让台湾在战后,能顺利光复。谈到开罗宣言的字句时,马英九还刻意逐字逐字地念出来,以示强调。
谈到个人的“美国经验”,马英九说,他就读的建国中学,旁边就是美国大使馆的新闻处,高中时就常到里头看美国杂志,尤其是著名的画报LIVE、生活杂志,让他非常喜欢。大学时,马英九受邀参加美国的“亚太学生领袖计划”,访问美国七十天,参观了重要政治、经济建设,体验美国社会、人文风情。但这时,爆发了保卫钓鱼台运动。马英九说,他当时也立刻投入,还到美国大使馆抗议,出来接受他抗议信的,就是邀他去美国的马康卫大使。马英九说,两人见面时的确有点尴尬,但马康卫大使还是保持了很好的风度。
开幕典礼还请到一位贵宾,是最后一任驻台美军司令林德(James P. Linder)的夫人林昭美,她在一九七九年四月二十六日,美军顾问团最后一次降旗典礼后,随着先生离开台湾。她说,三十年前,她在台湾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当年离开时,很多人都认为,台湾至多只能再撑五年。但台湾能有今天的成就,成为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的岛屿,享有民主和自由,她以曾经和台湾人民一道生活过而感到光荣。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李潼发自台北的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