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评论指高票房电影《唐山大地震》缺乏理性反思

近期在中国各大城市上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创下超高票房纪录。不过,有评论认为,这部影片只注重煽情,缺乏理性的反思、问责和质疑。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林坪报道

0:00 / 0:00

《温州日报》的报道说,由冯小刚执导的影片《唐山大地震》从7月22号公映以来,已创下多项中国电影票房纪录,截止到8月1号午夜,该片总票房已超过4亿元,观影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位于唐山抗震纪念碑附近的一家宾馆的工作人员星期三晚间向本台记者表示,该宾馆将组织员工集体观看影片《唐山大地震》:

“我们票已经订了但是还没看呢。”

记者:"票价现在是多少钱?"
宾馆的工作人员:"我不太清楚,因为这都是我们单位统一订的。订的团体票。我们单位的人都应该是明天看。"

记者:"这个电影放映后对你们酒店的生意有没有什么影响啊?有没有人看了电影后特地来参观的?"
宾馆的工作人员:"有。 "

记者:"因为你们离抗震纪念馆比较近是吗? "
宾馆的工作人员:"对啊。"

另一名唐山市民在谈到该片时表示:

“挺生动、挺感人的。”

根据互联网上对该片的剧情介绍,该片由小说《余震》改编,主要讲述了一家人在1976年唐山地震后的命运和情感纠葛:父亲在地震中为救孩子而死,母亲面临只能救儿女中的一个的选择,最终选择了救儿子,放弃了救女儿。而劫后余生的女儿后被别人领养,直到32年后的汶川大地震,才与弟弟和母亲重逢,并原谅了母亲。
北京的《竞报》近日刊登署名为陈辉的评论文章说,影片《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商业片,只针对泪腺,而不针对大脑,"人性"成为该片的宣传点,而没有理性的反思、质疑,漠视灾难背后的必然力量,混淆天灾和人祸,模糊问责,只强调命运的不可战胜和人的无奈。

现旅居美国的吴学灿先生向本台记者介绍说, 1976年他在人民出版社政治处工作,7月28号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一名女编辑担心在滦南县工作的丈夫遭遇不测,整日哭泣,人民出版社于是派吴学灿等三人开车去滦南了解情况,7月31号,他们抵达唐山,亲眼目睹了地震后的场景。吴学灿回忆说:

“去滦南要经过唐山,我们还没到唐山呢,大概有两、三公里的样子,那个臭味儿啊,我们坐在小车里都没办法,一靠近唐山那个臭味就越是熏人。7月28号地震,我们7月31号到达唐山,一进城我们看到实际上没有城市了,到处都是破砖、瓦渣,到处都是大腿、胳膊, 头露在外面,让人看了真的很难受,那么多人死在那边。现在我还怀疑最后结果说是死二十四万。我想唐山地级城市,总人口可能当时也是超过一百万了吧。我看城里的房子没有一个还可以称为建筑的建筑。死人至少在半数以上,所以它最后统计说死二十四万,我很怀疑这个数字。”

吴学灿认为,从互联网上公布的影片介绍来看,《唐山大地震》一片没有反映当时的真实情况:

“我觉得制片人介绍的剧情,我觉得还是所谓用老百姓人性、人情来掩盖共产党政府对人民生命安全的漠不关心。像毛泽东只关心他的皇权。他当时听了地震的时候,地震以后他绝对不让外国有研究队伍到中国来的。联想到汶川地震也是,温家宝去,温家宝去还是应该去的,也不错,可是他说的那个话还是毛泽东、邓小平他们那一套什么‘渡难兴邦’。‘渡难’谁的难?老百姓的难!‘兴邦’兴谁的邦? 兴共产党的邦!”

唐山大地震发生距今已有34年,吴学灿认为,中国官方的掩盖灾难真相的思路丝毫没有改变。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人们至今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学生因“豆腐渣”工程在地震中死亡,而试图调查此事的谭作人、黄琦却被判刑,艾未未也遭到欧打,令人愤慨。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林坪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