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业良在洛追忆方励之 评两代知识分子价值观差异(组图)

知名异议学者方励之在美逝世,网上和海外各界相继举行追思活动,缅怀精神导师猝然离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从中国年轻人对方励之所知有限,甚至存有偏见,对比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当今大学校园氛围,以及两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差异。

0:00 / 0:00

夏业良日前从洛杉矶赶赴亚利桑那相送方励之最后一程,也回看自己深受方老师启发的激情年代。

他说:“八十年代初,我在合肥上大学本科,距离科大很进,常听科大学生说学校有一位年轻的,专业非常强的副校长。当时科大有非常宽松开放的氛围,校园里有很多学术讲座,连学校领导也参加,我参与讲座时,和方励之教授有过数面之缘,他就像一个普通教师身份,与一般大学教授高高在上的形象不同。我们在大学时受到西方哲学影响最大,很多人都以谈论哲学为荣,有一种时尚感,在此过程中即思考引进西方文艺思潮,包括思想层面和各种流派之探讨,形成一种精神激荡与百家争鸣的时代。”

1989年6月,解放军在天安门广场对学生和市民开枪,“八九六四”成为全世界记忆历史伤痕的一记符号。夏业良回忆,八九学运高喊的口号,和方老师还在中科大时期,安徽高校相继发生的学潮互有直接关系。夏业良表示:“大家现在都知道1989年六四学生运动,但学生运动最早起源自安徽,当地在1986年已见学潮,甚至在1986年之前,最早的学生抗议活动在安徽师范大学,地点在芜湖,起因是学生抗议食堂伙食不好,学生拒绝到食堂用餐,大学食堂被迫进行改革。当时学生运动是‘非政治化’的,就是要求大学改变管理落后状态,后来才加上其他内容,比如反贪污,反官僚主义,之后再加上反腐败。”

对比当年和今日中国大学生价值观和校内氛围,夏业良直言,眼下多数学生追求的是最短时间拿学位,并及早经营关系。

m0427-thpf2.jpg
图片: 夏业良日前参加方励之告别仪式,哀一代精神导师猝逝。 (记者萧融拍摄)

夏业良指出:“回顾八十年代,尤其在1980年到1984年期间是中国社会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我在北大这么多年,虽然现在学生社团仍有一些活动,但是,积极参与的热情和执着似乎比不上八十年代。我们不能批评现在大学生不主动或不参与,这现象背后可能是各方面原因造成,包括执政党严格控制等。我看到现在我所教导的北大学生,他们真正表明对中国未来变革感兴趣的人非常少,大部份学生想的是如何用最短时间修完重要课程,然后到国外留学,或是在国内找到最好的大国企,银行机构,或是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就积极要求入党,目的就是为了早一点加入学生会,团委,将来能够进入政府部门工作。”

方励之在美猝然离世,激荡了许多人缅怀一代精神导师,遥想相对开放自由的的八十年代。夏业良根据最近和同为来美访问学者的一段对话,体现当局长期封锁信息,甚至扭曲信息,令知识份子也深受影响。

夏业良说:“前几天我碰到一个麻木不仁的访问学者,他说方先生过去在国内是非常有影响的,也很有地位,可是,出国之后就变得碌碌无为了,我听了这话非常气愤!方先生在美这么多年,一直在做专业工作,最近几年还发表学术论文,而且他为了中国民主事业和未来社会进行思考,期间产生的引领作用和楷模意义,怎能说他'碌碌无为'呢?我们之间又有几人能与相比?以方先生平时身体状况和说话时的活力,让我们以为尚有很长时间,如今他以76岁猝逝,对我们来说是太早了,我有很深的遗憾…”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萧融发自洛杉矶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