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今年5月发表署名文章,倡导推进中小学集中办学,表示撤并校点的措施是为了满足群众 “有学上”到 “上好学”的需求。但是,《中国青年报》9月17日发文称,云南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并没有因集中办学而“上好学”,反而变成了“难上学”。
报道说,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天鲜乡发白村完小,有453名学生,其中73名学生来自周围被撤并的5个校点。为了来发白村完小读书,这些孩子最远的每个周末回家要走6个小时,最近的也要走1个多小时。今年以来光5年级的一个班,就有10名学生辍学。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归朝镇龙门小学,以及文山州丘北县舍得乡礓嚓村完小等在撤点并校后,由于部分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学校食宿条件差等原因,也出现学生辍学现象。
本台记者周二晚间尝试和上述学校联系,但是发白村完小没有在丘北县114查号台登记,龙门小学和礓嚓村完小的值班电话则一直无人接听,无法进一步了解详情。
深圳民工刘先生表示,很多山里的孩子都住得很偏远,山高路远去上学很不现实。加上现在中国失业问题严重,农村家长对孩子上学之后的出路也很迷茫,所以,目前农村孩子辍学现象非常严重。刘先生说,这些孩子辍学之后的前途也很让人担忧:
“很多小孩子都没办法上学。据统计中国每天有150万没有成年的儿童在街上乞讨。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怎么统计出来的。但这个数字一看我吓一跳。那些当官的他就不了解。他们认为现在农村的孩子应该是都能读书了,真正农村的孩子是很苦的。”
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在今年5月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到,推广集中办学是因为农村“校点布局分散,投入难集中,校舍安全和师资力量难保证,教育质量难提高”。中国问题学研究会会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在接受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集中优势资源,合理布局的确能够提升办学水平,但鉴于目前山区农民居住分散,传统的私塾化小班教育,恐怕还是这些孩子最好的选择:
“中国古代的私塾就是规模很小。每个村都有。这样才有可能把教育办下去。”
胡星斗说,如果一定要推行“集中办学”,就应该先把“集中乡镇”工作落实到位:
“逐渐地鼓励村民走出大山,集中居住。第二个规模较大的乡镇,这样也才能够帮助当地的农民脱贫致富。在这个乡镇建立起来或者发展起来第三产业。中国及农村的土地特别是南方的土地特别分散,有些是在深山老林中,有些梯田我认为应该恢复植被,让你们集中居住到比较平坦的地方。”
胡星斗还表示,中国的农村教育一直面临师资力量不足,校舍简陋等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有关当局在公共教育资金上的投入不够:
“主要还是由于这些官员们急功近利,他们把很多资源投入到能够立即见效的一些工业产业中去。还有政府行政成本高昂,办公消费居高不下。所以没有钱用于改善教育。”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目前,云南全省中小学还缺少1.4万多名的音乐专科老师,1万多名的美术专科老师,数万名小学英语老师。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唐琪薇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