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部取缔小学招生考试 无助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中国教育部日前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取缔小学招生的选拔性考试,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但有评论认为,中国教育部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改变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的现状。

0:00 / 0:00

中国官方中新网星期一报道说,中国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在解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时,要求各地依法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取缔围绕小学招生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选拔性考试,铲除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土壤。

上海家长刘女士在接受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她很赞成教育部的这项最新决定。

刘女士说,象她女儿那样在公立学校念小学的孩子一般都是就近入学,并不需要通过入学考试,她女儿也没有在幼儿园时就上小学的课程,孩子的童年比较正常。她说,

“她学画画就是从幼儿园开始学,每天涂涂画画的,虽然不认字,但是她也喜欢听我读书,我觉得没有限制她的想象力吧,这对她以后发展挺好的。”

但是,刘女士也告诉本台记者,她侄子则没有那么幸运,因为弟弟家附近没有合适的公立学校,孩子必须去私立学校念书,家长不但要交昂贵的赞助费,孩子还要进行选拔考试通过才能入学。

因此,她侄子在幼儿园时就开始学习小学的课程。刘女士说,这样孩子不但辛苦,对未来的发展也没有太多好处,反而像是在“拔苗助长”。

“他是这样的,上了学前班,等于把小学一年级的提前学的,进校时间他就觉得很会了,就不专心听讲了,反而那些没有学的(孩子),可能会很认真的听,反而学得比较深。”

报道说,中国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表示,目前“不可回避的是,小学择校现象和入学考试问题屡禁不止,一定会影响到指南的实施和贯彻落实。”

他强调,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除了“广大家长要切实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加大整治力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规范小学招生程序等。

在深圳的自由作家朱建国则认为,中国教育界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已经变成为特权阶层服务的工具。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小学入学并不需要招生考试,一些贵族、私立学校的所谓招生考试,也不过是流于形式。

他说,当前在中国大陆,学生入学并不需要“拼成绩”,而是要“拼爹”。

“因为我访问过一些学校,不要说小学,中学都这样,主要是‘拼爹’,就是你家里有没有钱、权,倒不是真正去考成绩。现在主要问题是教育的优良资源完全被权贵阶层垄断了,普通学校和权贵重点学校差很远,普通学校基本进不了名校。普通家庭、平民家庭孩子的上升通道,因为教育不公平,被堵塞了。民工子弟更连普通的教育都享受不到,造成很多孩子失学。政府的投资主要在重点学校,因为政府的官员他们的孩子都在重点学校,他们在安排资源的时候,实际是在向自己的孩子投资了。”

朱建国表示,在中国,即使是个别学生凭自己的成绩进了重点小学,父母的地位还是决定了孩子所受待遇的不同。

他以所在城市的深圳龙华中心小学为例,学校的校车接送的都是公务员和老师的子女。为什么其他孩子不能享受校车接送服务呢?学校给出的理由居然是,因为公务员家长比较忙。

朱建国认为,在学校受到不公平待遇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坏的影响。

“我们同在一个学校,当官的孩子能上校车,我不能,他从小就产生了仇恨么!那么这些孩子长大,他进不了好中学,更不可能上好大学,没有好工作,最后就会走向反抗。现在社会上治安越来越差,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这和教育资源走向特权化,(分配)不公平有极大关系。”

朱建国说,在他看来,中国教育部目前的当务之急不是下令取缔小学入学考试,而是应该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的现状。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唐琪薇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