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年度舆情报告 网络热点事件提醒决策者(组图,视频)

中国官方媒体发表年度舆情报告,提醒决策者关注网络热点问题和网络生态的变化,网民表示关注但质疑当局是否认真参考。自由亚洲电台驻香港特约记者心语报导

0:00 / 0:00

下载视频Opens in new window ]

星期三,“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在人民网发布,这份报告是2011年《社会蓝皮书》的一个部分,作者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报告发表之后,在网络上出现大量的转发和评论。

此份报告从官方媒体的角度总结了中国互联网本年度在网络上的热点舆论和与前一年相比所发生的变化。与2009年的报告相比,更增加了对于舆论内容之外的功能性分析,包括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表达渠道,微博和社交网络的兴起,让网络舆论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等等。报告认为,中国网民本来热衷的论坛和跟贴等现象正在弱化,认为大部分将转向更加信任的社群网络服务,从而让网络监管更加困难。

报告也选出了二十件年度网络热点事件,包括:腾讯与360互相攻击,上海世博会,网络红人凤姐,李刚之子校园撞人致死,富士康跳楼,袁腾飞言论惹争议,北京查封天上人间,郭德纲弟子打记者事件,唐骏学历门,宜黄强拆自焚,方舟子遇袭,张悟本涉嫌虚假宣传,各地校园袭童案等等。

M1216sy2p2.jpg
图片:舆情系统是官方决策的一个参考但是有多大的效果难以测度,图为山西省委书记查看舆情报告。(心语屏幕截图)


本台记者就此致电人民网的舆情监测室查询,"我想知道这二十件事情都是怎样选出来的?"
舆情监测室工作人员,"我们是有一个网站的范围,就是包括一些论坛和微博,还有一些博客网站,在这些网站上影响力最大的一些事件,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选出来的"。
记者,"我看到这上面好多事情是当局限制报道或者不准报道的,登在这里没有问题吗?"
舆情监测室工作人员,"我们是从舆情的角度去说这些事情,是做事件的分析,然后具体的您说的那个方面可能不是我们比较关心的一个方面"。

在报告中,几位作者也坦承网络舆论的高速发展和网络管理规范化建设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已经显现。“对于互联网舆论这一新生事物,如何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制定和落实科学的管理规范,避免网络管理受制于管理者个人的文化视野、价值观念、智力水平,乃至于瞬间情绪状态。如何规范网络管理的主体和执法标准,如何区分网民的正当舆论监督和恶意诽谤,如何管理日益泛滥的网络推手、甚至网络打手,如何约束‘删帖’中存在的诸多乱象,都是目前网民呼声日高、管理部门迫切需要反思和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网络舆情”这个词也同时和“五毛党”紧密关联,除了人民网舆情观察室这种正式的机构,在中国各地还有身兼信息收集和网络评论于一身的“网络评论员”大量存在,甚至在大学校园也有一部分学生被利用来做监督和报告教师、学生言论的舆情观察工作。此外各地政府都有采购商业机构开发的“舆情监控系统”,用来监控网络上对官方不利的言论,在网络上出现多次的“跨省追捕”就是来自于这些系统的报告。

虽然不少网民批评舆情监督体系实际上就是“秘密警察”模式,但是这份总结性报告还是引发了大量的关注。不少网民们认为这份作为官方决策参考的公开性报告,也同样反映了希望与官方有正常对话管道的愿望。有网友表示,“这份报告确实是洋洋大观,也关注了很多网民关心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决策者是否真正受到感触,则不抱太大希望”。

独立中文笔会成员野渡也告诉本台记者,“人民日报这种有权力写舆情报告的媒体并不多,他们是有责任要把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对社会造成极大影响力的事情向中南海反映,但是反映上去能不能重视,是另外一回事了。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当年的广州这里的太石村事件,我熟悉的一个媒体他们有些舆情报告的权力,他们就把太石村的事件递交上去,最后你看还是根本没有(对决策)造成什么影响力”。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驻香港特约记者心语的采访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