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瞭望》评:互联网“浅薄症”

中国媒体讨论互联网“浅薄症”,有人认为,虚拟的网络空间改变了人的阅读和交往方式,担心人会因此缺乏创造性。请看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

0:00 / 0:00

互联网正在让人变得浅薄吗?一些学者似乎是这么认为的。

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原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去年出版一本题为《浅薄:互联网在如何影响我们的大脑》的书,在美国引发一场“互联网是否改变了我们的思维”的讨论。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杂志近日也载文讨论这一问题。

文章说,互联网正在攻城略地,已攻下了:计算领域、图画领域、文学领域,甚至情感领域。

现在,互联网又到达我们的大脑。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卡尔的新著《浅薄》历数大脑在语音时代、文字时代,以及印刷文明时代的差异,引证大量神经生理学、文化发展史文献,及不计其数的实验证明:人的大脑是可塑的,这种可塑是技术工具可以完成的,而这一技术工具在今天就是互联网。

作者警告:从深阅读到浅浏览,互联网在改变人的阅读方式的同时,也正在重塑我们“浅薄”的思维模式。

互联网正在把我们变成一个高速数据处理机一样的机器人。

他担忧,在丢掉了《战争与和平》,丢掉了羊皮圣经,丢掉了报纸杂志,丢掉了托尔斯泰心灵的同时,人类也正在丢掉大脑。互联网既阻碍人们深入思考,又阻碍创造性思考。

旅居美国的中国学者谢选骏表示,他大致同意《浅薄》一书的论点。

“互联网的作用就跟全球化的作用是非常一致的。它使世界成为平的。在互联网带来人类知识的普及上也有这个现象。也就是说,高级的知识分子会被消灭,大众的知识会被提高。互联网出现以后,冒出很多作家和学者,他们不需要花什么力气就能够从网络上摘抄很多东西,一下子就变成一个写手了,应该说它使他们大多数人掌握了一个知识的武器。当然它会使得社会整个的趋势向低俗方向发展。”

但也有人士对所谓互联网毒化大脑,使人类浅薄有不同看法。

总部在法国首都巴黎的无国界记者总编吉尔斯-罗代特表示,他不同意《浅薄》一书的论断。

“互联网允许人们分享信息,使人们对自己所在国的现实状况更有了解。尤其是在那些存在信息控制的国家里,互联网的存在使他们的百姓比过去较有办法获取各种信息,从而使人们的觉悟更有所提高。总之,互联网的使用扩大了每个人的宇宙。”

美国一家研究机构今年1月14号公布的2010年《全球互联网发展报告》说:全球互联网用户为19.7亿。也就是说,地球上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网民。

这个比例与中国的情况一致:在中国13.3亿人口中,网民数量4.5亿,占三分之一。报告透露,截至2010年12月底,全球网站数量为2.55亿个,电子邮件用户数量为18.8亿,平均每天发送2940亿封,其中89 % 以上为垃圾邮件。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大脑一生仅能处理1730亿个字节的信息,约等同于173GB。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