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名获得麦格塞塞奖的中国环保人士分别是云南省民间组织“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的创办者余晓钢博士和北京民间环保机构“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曾担任记者的马军在1999年编著了《中国水危机》一书,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马军还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人”。马军告诉本台记者,能获得这个奖项表明了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多年来的努力,得到了麦格塞塞奖委员会的认可。
“在中国呢,也有很多的人在为此做出努力,包括了政府,也包括了企业,当然也包括了现在有很多民间的环保组织在做出很多的努力。我想这样的一个奖呢也是对这份民间的努力的一种支持吧。”
马军告诉本台记者,他在2006年6月组建了“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并开始和同事们一起编写了中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这个地图可以检索到31个省级行政区以及300多家地市级行政区的水质信息、污染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与此同时,他们还编写了关于中国空气污染的数据库,收集了超过4万8千家违反排放标准企业的数据。马军说,中国政府这些年也在加强环保工作,他们收集的很多数据就是由中国政府部门提供的。
“政府部门还是做了一些工作,而且将这些信息开始做一些披露。我们作为民间组织所作的这些工作就是把这些点点滴滴的信息把它收集在一起,让它变成一个可查询的信息。”
但马军同时强调,要根本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需要群众参与,这就需要增加环保信息的透明度。马军说,在中国要做到信息公开还是有一定困难。
“从03年起,中国开始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社会的很多方面还不太适应这样的一种方式。信息并不是很畅通,比如说有的时候去申请一些信息的时候还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回应。”
云南环保人士余晓钢告诉本台记者,他还没有听到自己获得麦格塞塞奖的消息。
“我还不太清楚这个事儿。”
余晓钢博士一直关注中国水坝建设,2004年,他带头反对在怒江上修建一系列水坝的项目,认为水坝将对当地民众和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影响。余晓钢说:
“就是倡导可持续的环保和社会影响比较小的一些水电。另外就是社区参与的流域管抓从这几个方面。”
民间环保组织“绿色北京”负责人宋欣洲表示,马军、余晓钢这样的环保人士为中国的环保努力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可以让更多人来关心中国的环保问题。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就把很多事情比较客观地做了一些不论是在国内的一种工作,还是对外的一种宣传。”
马军也表示,中国现在的环保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个全球化的社会要真正解决中国的环保问题,还需要国际社会参与到中国的环保努力上来。
“中国是世界工厂,所以我们对外的生产、贸易的这些关系,它实际上也会对中国的环境产生影响。我个人非常希望能够有一天,我们在一个全球化的生产和采购的新的时代,我们有一个更加全球化的环境治理机制建立起来。”
麦格塞塞奖以菲律宾已故总统雷蒙.麦格塞塞命名。中国民间防治艾滋病人士高耀洁医生、披露萨斯病疫情的蒋彦永医生等人都曾经获得该奖。余晓钢和马军都表示他们会去领奖,今年除了两名中国环保人士外,其他获奖者还包括一位创立了调查国家基础设施计划的非政府组织的缅甸活跃人士、一位数十年来在印度农村地区从事开发工作的印度人、一位菲律宾人和一名泰国妇女。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唐琪薇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