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出版的最新一期《炎黄春秋》杂志刊登了原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孙振的文章,题目是《文革后期我与四川省委书记的交往》。作者回忆说,文革后期,赵紫阳到工农业面临崩溃的四川做省委书记兼成都军区政委,刚到四川,他的两名主要助手,立刻被“造反派”绑架关押起来,赵紫阳一面应付“造反派”的纠缠,一面微服私访,向当地基层干部和农民了解农业实际情况,并向农民宣传他自己关于农业生产的意见。文章说,文革中,赵紫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文革结束后,赵紫阳在四川省大力推行类似“包产到户”的政策,使四川省农业生产迅速得到了恢复,80年代初,“要吃粮找紫阳”的民谣是中国人民对赵紫阳最好的赞誉。赵紫阳在1989年担任中共总书记,因为反对出兵镇压学生而下台,此后一直被软禁直到2005年在软禁中病逝。《炎黄春秋》杂志刊登长篇纪念赵紫阳的文章,是否传递出中国当局对赵紫阳评价的转变?对此,在美国纽约的《北京之春》杂志主编胡平分析说,
“《炎黄春秋》是目前国内政治刊物中比较开放的,有一批比较有头脑的编辑,另外还有一批比较开明的老干部。这种构成就会不时发表一些肯定不让最高当局喜欢、但是当局也不好禁止的文章出来。登赵紫阳的文章我想能够唤起对赵紫阳时代、对赵紫阳其人其事的关切,想到这么些年来当局把有关赵紫阳的很多文章都封杀掉,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赵紫阳何 许人,所以这个积极意义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另一方面,像这种文章它不可能涉及到最敏感的问题,就是六四的问题。所以,在当局对这个事情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去容忍。”
文章举例说,文革中,上级号召农业学大寨,四川农民要种三季庄稼。赵紫阳鼓励他们,不管种三季还是两季,粮食增产就好。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气下,赵紫阳鼓励农民种好自留地。1976年8月,四川发生三次七级以上的地震,赵紫阳不顾造反派贴出“反对用抗震救灾压革命”的大字报,赶赴灾区救灾。现在美国的原《人民日报》社编辑吴学灿认为,与中国其他领导人相比,赵紫阳显得更人性化,因此受到人们怀念,但专政体制下无好人。
“能把邓小平和毛泽东比较,但是赵紫阳在土改的时候在广东杀了很多地主, 包括他自己死的父亲是地主,也被杀掉了,这一点跟刘邦很像。所以,共产党的领导人都是灭绝人性的。”
胡平认为,作为中共总书记的赵紫阳在89民运中反对用武力镇压群众,之后他拒绝作检查,这应该是怀念赵紫阳时应该提到的重要内容。不过,在目前的中国,这个话题仍然是禁区。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林坪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