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博客兴起,仍难免"祸从口出"

在中国,政治博客正在兴起。有人提出,中国政治博克的兴起也有其黑暗面,此外,因为互联网的信息百分之八十为英语,英语霸权明显,政治博克可能会威胁国家主权 。海外学者对此有什么看法呢?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

0:00 / 0:00

《北京日报》最近刊登署名邱炯的有关政治博克的文章。作者指出,互联网上的政治博客作为一种新媒体展现了它的光明和黒暗的“双面性”:从代表性来看,任何人只需通过简单的注册,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网络博客空间,可以在第一时间编辑出版自己的政治作品,发表政治言论。但是,这种博客意见的代表性明显不足,18-35岁网民的博客数量明显占绝大多数,还有绝大多数民众因为各方面原因不能或不会使用网络,因而,政治博客还无法反映各个阶层的政治诉求。同时,由于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博客,是否能真正传达和反映原生态民意值得怀疑。文章认为,政治博客的精英主义和商业主义路线的副作用不可小视。从平等性看,作者认为,虽然网络对话呈现先天的平等性和透明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但实际上,网民存在着“沉默的螺旋”效应,当个人意见与所属群体或环境观念发生背离,便会有人放弃个人看法,产生趋同心态,从而形成舆论压力,对平等协商和民主决策产生消极影响。同时,网络博客的发展把人群分化,不同群体之间的财富、身份、地位差异随着信息鸿沟的扩大而不断扩大,会威胁到民主政治。旅美中国时事评论人士方觉先生认为,中国的博客使用人数还比较少:

“据我了解,博客这种形式目前在中国还是在少数知识分子尤其是比较喜欢电脑的知识分子当中流行,还不是一种平民化的方式。尽管中国的网民数量很大,数以亿计,但是真正有网民独立地去设置个人博客的形式是不多的,所以说博客的影响是有限的。到目前为止,中国博客的规模不大,博客的实际影响和它的点击率都是比较小的,所以不要过分的看待博客在中国的影响。”

文章认为,由于博客社区的意见过于分散、无序竞争,难以对政府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政治无小事,博客再自由,也难免“祸从口出”,出现一些情绪激烈、见解偏颇的跟帖和言论。个人隐私也通常被放大滥用。某些精英博客通过巧妙编辑使事件、数字失实,误导公众。作者还认为,从安全性来看,目前互联网上80%以上的信息使用的语言是英文, 40%的网民在美国,因此英语霸权和美国霸权表现明显。信息霸权是国际政治霸权的一种延伸,西方帝国主义“软文化”的入侵有可能带来对国家主权的威胁。作者建议,政治博客意见的表达必须以国家利益和公共事务的民主设计为原则,避免私人化、低俗化和过分情绪化。对此,方觉先生表示,认为互联网上存在英语或美国霸权是把技术问题政治化:

“英语是互联网当中普遍存在的使用语言,谈不到霸权,霸权是个政治概念。互联网是一个技术工具,在互联网的使用当中英语是首选语言,并且多数互联网上的这些使用工具都是以英语作为识别的主要语言形式,所以说存在着英语在互联网当中的主导工具的这么一个形式。主导工具不一定是霸权工具。希望中国不要把什么事情都政治化,把互联网称之为‘西方霸权’或者‘英语霸权’,这是一种文革语言,这种文革语言已经结束30多年了,现在重新拿出来不合时宜。”

总部在北京的市场调研公司BDA今年3月的调查显示,中国网民人数已达2点1亿,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统计表明,中国2007年博客作者人数达4700万。由于互联网行业和博客网民的强烈反对,中国政府去年5月取消了对网络博客实施强制实名注册的要求。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