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少提"改革開放"?發改委聲言擴大開放
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改革開放”出現的次數屈指可數,有分析質疑,習近平是否想放棄改革開放路線或走“國進民退”?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17日表示,中國不會退回相互封閉、關起門搞建設,反駁了中國要搞“自給自足”的說法。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週日(16日)20大報告中提到“改革開放”的次數僅有4次,比19大的9次還少了一半,比過去歷屆領導人工作報告所提,少之又少。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明居正指出,中共從1978年以來,重大會議言必稱“改革開放”,這次“改革開放”提得非常輕,“經濟發展”也提得少,比例比過去少了許多。“大家想問的是,你是不是真的‘改革開放’,抑或‘國進民退’?甚至退回更緊縮的狀態。”明居正拋出這樣的質疑。
臺灣的國策院17日上午舉辦“中共20大焦點觀察與預判”,產經新聞臺北支局長矢板明夫觀察到20大報告少提“改革開放”,相反地,近幾年鮮少提到的“馬克思主義”多次在習近平的報告中,包括“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開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等。
“說明這次黨大會之後,毛、鄧路線鬥爭仍在繼續,習仍會暗中反對鄧路線。”矢板明夫說道。
習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經濟
關於經濟發展,習近平報告時提到,中國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準對外開放,但也提到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他還說,要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臺灣智庫諮詢委員董立文指出,20大政治報告取消了19大政治報告的中共使命與路線“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爲把中國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中,帶有強烈毛澤東色彩的“自力更生”路線。然而,像是“自立自強”、“掌握在自己手裏”等用語仍可在這次報告中看見。
董立文:“20大前夕,自力更生已經找不到,所謂的‘閉關鎖國有利論’,主張閉關鎖國有利中國的理論,在這次20大報告已經被取消。”
今年8月,20大前夕,中科院下屬的中國歷史研究院課題組發表文章《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認爲明清時期所採取的措施,是爲了防範西方殖民侵略的“自主限關”,具有合理性,引發爭議。
中國澄清不關起門搞建設
這個話題也在20大首場記者會被提及。彭博社記者提問,中國政府如何減少對鐵礦石、原油等外國進口資源的依賴,以實現更加自給自足的經濟?
“國內外有一些聲音認爲,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就意味着中國要在對外開放上大幅收縮,甚至要搞自給自足,這種理解是‘錯誤的’。”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做了上述回應。
趙辰昕引用習近平的談話稱,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是不可逆轉的,任何國家都無法關起門來搞建設,中國也早已同世界經濟、國際體系深度融合....。”
他強調,一段時間以來,經濟全球化遭遇了逆風逆流,一些國家想實行脫鉤斷鏈,構築“小院高牆”。但世界絕不會退回到相互封閉、彼此分割的狀態,開放合作仍是歷史潮流。趙辰昕最後重申,“我們將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擴大開放。”
和許多評論認爲習近平走毛澤東路線的觀點不同,董立文認爲,過去四年,習近平的“毛澤東路線”退卻,相對緩和務實。不過,習近平的講話帶有雙面性、矛盾辯證。所以他提醒,“習近平是暫時性的退卻還是真實的理性,還要看未來每一個具體的政策來判斷。”
中國面臨斷鏈危機 光靠內循環不夠
“他如果沒有雙循環會被斷鏈,尤其是半導體的斷鏈。光靠內需不夠,需要與國際連結。”國策研究院資深顧問陳文甲接受本臺訪問時,分析中國搞雙循環的用意。
陳文甲進一步解釋,中國雙循環是要建立一套屬於中國對世界經貿體系,不受制於美國。哪怕建立不了屬於自己的體系,也要變成雙套,就像現在分成西方民主國家與獨裁陣營。
陳文甲:“他可用‘一帶一路’來圈這些國家,畢竟中國市場與工廠,對於美日以外的國家還是有吸引力。展現他的戰略靈活性與自主性,而不受到美國的制約。”
陳文甲認爲,中國還是需要改革繼續開放,吸納更多資源進入國內,讓他的資源能輸出。“救經濟就能維穩,維穩後他(習近平)的位子才能坐得久。”
記者:黃春梅 責編:陳美華 許書婷 鄭崇生 網編: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