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幅投资非洲改变地缘政治

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近些年来大幅度提高,2007年高达45亿美元,超过八国集团总和。中非双边贸易额2008年达到近800亿欧元。有西方媒体指出,中国在非洲的大量投资和经济活动,改变了非洲地缘政治。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

0:00 / 0:00

西班牙《起义报》6月27日发表一篇题为《中国在非洲的发展改变了非洲大陆的地缘政治》的文章说,近两年来,进驻非洲大陆的中国企业数目比过去增长了一倍,达到2000多家。这种增长不仅在数量上有所体现,也有质的飞跃。中国在非洲的投资目标迄今主要集中在能源、基础设施和原材料项目上,但未来将扩展到农业和商业银行等其他领域。

西班牙《起义报》的文章说,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欧洲和美国投资大部分回流,可以预计,中非合作的脚步还会加快。中国很快将超越西方国家,成为大部分非洲国家最大的经济伙伴。

文章还强调说,更重要的是,中国目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贸易领域。中国与非洲的文化交流,以及它在非洲的军事存在和政治影响都在增强。特别是中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政治影响值得关注,这已经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开始造成紧张形势。在当前的非洲,如果不考虑这种大国间的竞争,就不能真正理解苏丹、津巴布韦和刚果等地的“地方”冲突。

文章说,中国为许多非洲国家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的政治、经济和安全选择,特别是针对苏丹和津巴布韦等遭到排斥的政权。与美国和欧盟动辄采取禁运手段的做法不同,中国设法确立一种“软实力”:中国不排斥任何人,当然,承认台湾独立的国家除外。

然而,文章问道,中国对非洲的影响有助于这个被遗忘的大陆的发展吗?分析人士在这点上持不同看法。报道援引一位非洲问题专家的话说,如果没有中国的帮助,近年来非洲7%的年增长率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在非洲已经拥有“全新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包括公路、机场和医院。但赞比亚一位经济学家则提醒注意来自中国的“无条件优惠贷款的危险性”,认为这会引发新的外债泡沫和更多的腐败现象。美国西东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杨力宇教授就中国在非洲经济介入的原因分析到:

“现在中国是野心勃勃了,不但要到处寻找能源—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源,他还要做一个最新崛起的大国。所以说他中国的外交甚至是多方面的。在邓小平时代,中国对于非洲国家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十分的重视,这几年来形势有很大的变化。 第一,非洲的影响力增加;第二,最重要的是非洲很多资源开始引起了各国的重视。现在中国在非洲石油的投资、铜矿、铁矿的投资全世界大概五个国家之一,投资最多的。因为中国现在要发展经济,非常需要铜、铁、石油这些资源。所以为了确保在非洲的资源,中国这几年来非常重视非洲。”

西班牙《起义报》的文章问道,非洲懂得利用其矿产资源来保障其发展吗?纵观非洲独立50年的历史,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但情况也有可能在转变。至少应该承认非洲有了历史上最贵的矿业发展协议,根据这项协议,两家中国企业承诺在刚果投资66亿欧元,不仅限于工业基础设施,还包括修建公路、学校和医院,以换取该国丰富的铜和钴矿开采权。

可以接受这样的做法吗?刚果律师洛朗•奥塞托尼恩博认为,这项协议是“有利于一方的协议”,一方面谴责西方企业的掠夺行为,一方面又允许中国企业做同样的事情,这是自相矛盾的做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持这样的立场,为此冻结了豁免刚果数十亿美元外债的计划,要求修改这项“不公正”的矿产协议。这令金沙萨政府震惊和不悦。

不少西方舆论认为,中国与非洲合作是为了"攫取能源"。中国需要能源和原材料,非洲大陆则富含石油、铁、铜、镍、金等自然资源和金属矿藏。要开发这些资源,就得修建或者更新基础设施,投资兴建道路。在所有矿藏中,油田是中国在非洲最主要的投资项目。在国际油价暴涨的年代,非洲已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世银去年7月的一份报告说,中国石油进口的30%来自非洲。钴进口量的80%和锰进口量的40%也依赖非洲。 美国夏威夷州亚太研究中心的戴维斯教授就中国对非洲的兴趣解释说:

“中国近些年来对非洲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获取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中国为了寻求能源和其它矿产资源,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一些所作所为,招致了国际人权组织和环保组织的批评。中国公司在国外搞投资和做生意时并不大理会西方国家的一些价值标准。他们只是关心获取自己所寻求的利益。在苏丹的达尔富尔问题上,中国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批评。中国追寻自然资源的努力已经变得全球化了。”

欧洲议会去年4月通过一份报告,对中国在非洲的政策提出了强烈的批评。报告说,虽然中国在非洲争取能源和原料正当合法,但是中国与非洲腐败政权的交往变相鼓励了这些政权对人权的侵犯。这份报告还说,欧盟在非洲的投资设有条件,要求非洲国家有良好的政府管理,因此欧盟不会在苏丹和津巴布韦这样的国家投资。 但是中国与欧盟不同,中国对非洲政策实际上鼓励了压迫。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