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相约自杀现象引关注

中国媒体报道,在中文互联网上,发生了有互不相识的青少年网友相约自杀的反常现象,其中很多青少年患有抑郁症。

0:00 / 0:00

有人因自身原因自杀或许算不上大新闻,但陌生人通过互联网相约自杀却是个近年来才出现的新问题。

广州出版的《羊城晚报》9月5号报道说,报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文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自杀网站,包括网民众多的百度帖吧、QQ群等都有网上相约自杀的现象。

基于中文互联网的相约自杀问题,出现了与传统自杀行为大相径庭的特点:

传统相约自杀者通常为50至60岁的老年人,相约对象多为患有精神病的家人或夫妻,青少年极少参与;但现在,在互联网上相约自杀的主角几乎全是年轻人,他们完全不认识对方,彼此间最多只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朋友关系,自杀的动因往往是患有抑郁症。

在江苏泰州中学任教的李爱民老师对此表示,现在中国的中学生压力很大,特别是某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根本不从孩子的自身条件出发。

“小孩学不进去,他的能力不行,很孤寞这样子的,父母给加码,稍微有不行的话就是讽刺、甚至体罚什么都有。小孩他想这个日子不能过了。我不能过了。感情很脆弱,性格比较内向的话那就有忧郁症。”

杭州师范大学的青少年问题专家岳刚德教授说,在中国,自杀者中,自杀未遂者的数量是自杀成功者的十倍,因此,对有自杀倾向的人的心理危机干预非常重要,尤其是对青少年。如果家人和朋友能及早发现,并送往医院治疗,他们的自杀行为会减少很多。

岳教授认为,与青少年抑郁症相关的外在因素主要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学习压力太大,以及儿童期的情感问题、亲情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等。

“第一个就是孩子在成长的环境当中,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增大。尽管现在随着人数的减少孩子应试教育这方面的压力有所减少,但是实际上孩子压力并不亚于过去,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过去孩子面临的是考不考得上大学问题。现在的孩子是考不考得上好的大学的问题。所以压力比过去更大;第二个是来自家庭父母的压力传递。父母把工作上和其他的压力传递孩子。所以一个方面他对孩子的关注少了,第二个是他把这个压力通过自己的行动压在孩子头上。”

岳刚德教授说,青少年期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矛盾、敏感、自我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点,而自尊心受挫、家庭教育方式不良、高度紧张的学习气氛等则是青少年抑郁症的诱发因素。

“一个是来自自己学业;第二个来自家庭;第三个还有个同伴,这样一个群体的压力。所以,可以说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的话,孩子当他有这种压力得不到倾诉的对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成长当中遇到的烦恼,相对来说孩子这种情绪没得到很好释放的话,时间久了他就会在心理上形成疾病。加之通过这样的一个学校教育中,恐怕还有对孩子的心理教育包括对孩子的心里健康还有体育不够重视,学校它始终是十分重视应试。”

谈到中国青少年所受到的压力,岳刚德教授说,他们的压力决不比成年人少,问题是,目前中国青少年缺乏应有的应付挫折结语及生存教育,缺乏生活技能和独立能力训练等。

他建议,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在这些方面共同努力。

“现在在很多学校也已经重视了这样一个问题。但实际上在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师来独立承担这方面的工作,或者建立孩子心理问题的一些档案等等。这方面应该说还是做得不够深入或者说还不够普及。”

岳刚德教授还建议,为预防孩子患上抑郁症,家长和老师应该多和孩子沟通,要信任孩子、理解孩子,不要因为他们偶然的错误而责怪、打骂;应该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引导他们多结交朋友,多带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和体育锻炼。如果孩子出现一些异常行为或表现,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高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