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沒有恐懼的7個星期” - 吳仁華口述“六四”史(4月28日)
1989年4月28日
中國知識界聯署公開信
>>【"中國人最沒有恐懼的7個星期"-吳仁華口述"六四”史】
1989年4月28號這一天相對來講北京各高校都比較平靜。因爲頭一天是四二七大遊行,學生經歷了那麼長的遊行過程,至少都是14個小時以上的步行,都非常疲倦,所以說這一天相對來講比較平靜,學生基本上是在休息。
比較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情,就是中國知識界的三十多人聯署了一封公開信,公開信的標題是《捍衛新聞自由”- 致中共上海市委的公開信》,主要是反對中共上海市委整頓《世界經濟導報》,處分《世界經濟導報》的老總欽本立。這三十多名中國知識界名人,在中國包括在大學生當中影響力和知名度都非常高,其中就有嚴家其、包遵信、蘇紹智、 徐良英、張顯揚、吳祖光、於浩成,李南友、戴晴、蘇曉康總共三十多人,所以這應該是在八九民運中中國知識界人士、著名人士第一次公開聯署的一封公開信,也是中國知識界在八九民運當中第一次的一種反抗的行動,所以我覺得這一件事可能值得特別的要說一下。
中國官方的媒體對四二七學生大遊行做了比較客觀公正的報道,這是自從4月15號胡耀邦逝世以後對學生的活動首次比較客觀公正的報道,所以學生和社會對媒體的報道也反映比較好。《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了新華社一則消息,標題是《數以萬計的北京學生和平遊行》,中國新聞社對四二七學生大遊行也給了中肯的報道,中央電視臺在午間的《新聞聯播》當中是在頭條報道四二七學生遊行的消息。因爲在這之前我提過只有《科技日報》對學生4月22號在天安門廣場對悼念胡耀邦的活動做了報道,所以這一次對四 二七大遊行的報道,是中國官方媒體普遍做了首次客觀公正的報道。這一次的改變受到學生跟民衆的歡迎,所以這也是四二七大遊行學生那種悲壯和包括百萬以上民衆的支持造成的一種結果。
4月27號中午,中國國務院發言人袁木發表談話,說官方願意跟學生進行對話,所以北高聯對此表示歡迎。北京各高校的學生也表示歡迎,但是具體的對話的時間,對話的方式,中國官方都沒有提出來,只是表了一個態,所以北高聯跟北京各高校學生還要等待中國官方具體的對話方式,對話的時間。
4月28號的下午3點鐘,李鵬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聽取中國安全部,公安部,還有北京市彙報學運的情況,研究下一步制止動亂的措施。所以中央政治局的常委擴大會議除了趙紫陽出訪朝鮮,另外四位常委都出席了,還包括國家主席楊尚昆,還有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的副主任薄一波、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北京市長陳希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宋平,國務院發言人袁木,國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何東昌這些人列席會議。所以在會議上的與會者都是比較保守的,他們還充分肯定”四二六社論“的作用,還準備按照原來制止動亂的措施,繼續穩定北京,從而穩定全國,團結黨的骨幹力量爭取中間選民。他們還對”四二六社論“很有信心,對制止動亂還是很有信心。實際上就是說在經歷了四二七大遊行之後,他們沒有正面的去總結經驗,沒有去反思,爲什麼學生冒着流血犧牲還要上街,爲什麼一百萬的民衆可以支持學生。所以會議上他們沒有去正面的反思,然後在會議上,李鵬、姚依林、薄一波、宋平這些人還認爲四二七大遊行是有人故意煽動學生說要破壞穩定,他們這幾個人還想到是不能把平息動亂的希望寄託於對話。所以雙方認爲要通過對話來爭取中間的羣衆,所以中共官方儘管通過國務院發言人袁木發出了願意對話的信息,但實際上他們對話不是有誠意的,只是一種手段。後來中國官方在4月28號以後開始跟學生所謂的對話,那種對話真的是一種手段,是一種形式,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
(林坪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