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中國銳實力(十二)在歐洲的經濟滲透
中國近年來在歐洲加快收購步伐,獲取“中國製造2025”所需的大量高新技術,控股歐洲多個重要港口。中國並在歐洲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和“16+1合作”,其背後是否另有所圖?在接下來的《揭祕中國銳實力》特別報道第十二集,本臺記者林坪邀請專家學者,繼續討論分析中國在歐洲的影響和滲透。
中國商務部10月1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企業在法國、德國等49個國家和地區完成跨境併購項目265起,涉及製造業、交通運輸、郵政業、採礦業等領域,實際交易總額433億美元。中國官媒人民網的相關報道說,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大勢未變,而且更強調“走出去”的質量。
其實,早在2015年推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後,中國就加快了在歐洲併購高科技企業的步伐,企圖實現“彎道超車”。
中資大舉收購歐洲高科技公司
2015年,株洲南車以約1.3億英鎊的價格收購了英國深海機器人生產企業SMD。2016年,中國家電企業美的斥資40多億歐元收購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KUKA),引發德國輿論對本國技術流失的擔憂。2017年,中國化工集團以約430億美元價格完成了對瑞士農化公司先正達(Syngenta)的收購。
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投資、併購,在美國引發警惕、屢遭碰壁後,開始把目光轉向歐洲。國際會計事務所普華永道(PwC)今年8月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歐洲已成爲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首選地區。其中,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以108億美元收購葡萄牙電力公司EDP,吉利90億美元入股戴姆勒(Daimler),兩宗交易佔到中國企業今年上半年在歐洲併購總額的80%。另據法國媒體消息,中國最大的國有芯片製造商清華紫光集團今年6月簽署協議,以約22億歐元的價格收購法國智能芯片組件製造商Linxens,不過,該協議還有待法國、德國和歐洲監管部門的批准。
控股歐洲多個重要港口
近年來,中資企業還不斷擴大在歐洲港口的股權和經營權。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今年10月報道說,中遠海運、招商局港口控股公司和青島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國公司在歐洲16個港口以及碼頭終端持股至少20%。其中,中遠海運集團目前已是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比利時澤布呂赫(Zeebrugge)碼頭、西班牙諾特姆港口公司、鹿特丹Euromax集裝箱碼頭的最大股東。
這些中國公司參股的歐洲港口,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連接點,也令分析人士擔心,一些港口未來可能會被中國用於軍事目的。2015年2月,中國海軍第十八批護航編隊就曾抵達中遠海運控股的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進行了爲期4天的“友好訪問”。
“一帶一路”令黑山債臺高築
除了控股歐洲港口,中國還藉助“一帶一路”,在歐洲一些國家承包陸上基建工程,並提供貸款。已有歐洲國家因此債臺高築,陷入困境。
例如,中國國企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正在歐洲小國黑山修建一條長達165公里的高速公路,該工程將連結黑山出海口巴爾港和其內陸鄰國塞爾維亞。
不過,黑山目前已爲41公里的一期工程建設背上沉重債務,被迫用提高稅收、凍結部分公務員工資,取消福利的辦法來解決其財政問題。路透社今年7月報道說,已無力承擔更多債務來完成剩下的工程的黑山政府,傾向於建立一個公私合作伙伴關係(PPP),由外部合作伙伴負責建設和運營該公路,並有權管理該公路30年時間,以獲得投資回報。中國路橋今年3月承諾在PPP的基礎上完成對黑山公路剩餘部分的建造。不過,今年5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黑山政府不要採用PPP方案,因爲這可能引入大量債務。路透社報道說,黑山的這個項目在歐盟成員國和那些打算加入歐盟的塞爾維亞、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等國,引發激烈的爭論,擔心這是中共在歐洲施加影響的項目之一。
“一帶一路”工程項目的不透明和其他問題也引發人們擔憂。
中國超低價承建工程 賠本賺吆喝還是另有所圖?
中國路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克羅地亞承建一座跨海大橋工程。這是中國企業首次贏得一個主要由歐盟出資支持的項目。美國《紐約時報》中文網10月19日報道說,中國路橋贏得合同的報價比最接近的競爭對手低了近一億美元。奧地利Strabag公司指責中國企業的報價低於項目的實際造價,對此提起法律訴訟,但遭克羅地亞法院駁回。目前,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正在調查克羅地亞是否按照符合歐盟規定的做法把合同授予中國公司。報道說,
由於擔心中國企業可能破壞競爭、踐踏歐盟勞動法,以及壓低工資,歐盟一直對允許中國國有企業進入歐洲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市場持謹慎態度。中國國有企業通常自己帶來建設項目的大部分工人,目前還不清楚克羅地亞跨海大橋工程有多少工人來自中國,他們的工資是多少。
“16+1合作”分化歐洲
除了“一帶一路”,中國2012年與波蘭、匈牙利等16箇中東歐國家共同建立的 “16+1合作”機制,也在歐洲引發爭議。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在2017年12月發佈的報告認爲, “16+1”無疑是中國對歐洲“分而治之”實踐的一部分。
歐洲政客爲中東歐合作、“一帶一路”站臺
爲順利在歐洲推動“16+1合作”、“一帶一路”,中國高薪聘請了很多知名政治人物,爲其背書。例如,法國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Jean-Pierre Raffarin)在各種場合爲中國發聲,呼籲法國和歐洲積極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Gordon Brown)目前擔任中國-中東歐投資合作基金(Sino-CEE Fund)的首席顧問。英國前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也在爲支持中國“一帶一路”項目而設立的價值10億美元的中英投資基金中擔任領導職務。
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研究員戴昕昊(Thomas S.Eder)認爲,“一帶一路”並不像中國官方宣傳的那樣,會給中國和沿線國家帶來雙贏局面。“很大程度上,只對中國來說是個勝利。因爲一帶一路的基建項目合同,90%由中國公司獲得,只有6%的本地公司和4%的國際公司獲得了剩下的合同。”
不過,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亞洲和中國項目主任、法國外交部政策規劃委員會顧問顧德明(François Godement)認爲,人們不必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過度擔憂,因爲該項目類似上世紀60、70年代,由中國頂層政治人物發起的充滿各種口號的大規模運動。
“然後項目倉促實施,很多資金被浪費,並沒有太多考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項目計劃的邏輯性和相互間的聯繫。”
在顧德明看來,迄今爲止,中國在歐洲推動“一帶一路”並不順利。
“在歐洲,(一帶一路)項目迄今毫無用處,部分原因是,中國無法在獲得基建項目的同時,提供歐洲人願意接受的融資模式。中國貸款的利息對歐洲來說太高,缺乏透明度。缺乏競爭也違反歐盟的規則。”
顧德明認爲,與中國在亞洲大規模開展的基建項目相比,目前,歐洲的“一帶一路”項目更多的還停留在規劃階段,真正實施的並不多。
聽衆朋友們,您剛剛收聽的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林坪製作的《揭祕中國銳實力》特別報道的第十二集。下一集將討論中國對歐洲言論自由、學術自由的影響,歡迎收聽。
(記者:林坪 編輯:申鏵)網編:郭度